(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系。)
受臺風影響,金門、馬祖開放試辦人民幣兌換,今日起實施。此一舉措正代表新臺幣的“孫中山”和人民幣的“毛澤東”的交流化暗為明,有助于兩岸關系的邁進,值得肯定。但推而言之,兩岸三地的貨幣流通亦反映出彼此間經濟實力的消長,更不容小覷,值得省思。
臺灣自開放大陸探親伊始,海峽兩岸各種經貿交流絡繹不絕,貿易依存度日漸加深。根據“陸委會”資料顯示,兩岸貿易金額自1987年至2005年六月止,累計金額已達四二七○億美元,而自1991年至2005年六月,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經過“經濟部”核準的,累計已達四三八.八億美元。另外,臺灣地區(qū)赴大陸旅游人數自1988年以來已累計達三千三百八十多萬人次之多,而大陸人民來臺透過觀光、經貿或其他交流的人數僅一百十八萬多人。
大陸的積極開放,非但招商積極,更修改各種政策來吸金,有效管理政策產生了極大的磁吸效應。所以近十年以平均百分之八點六的經濟成長速度,快速累積了厚實的經濟實力,外匯存底在今年五月已達六九一○億美元。這種成長加速了亞太地的區(qū)域合作及整合,連經濟強權的美國都要畏懼三分,深怕其在亞太的經濟地位被邊緣化。
不僅經濟如此,大陸甚至在教育政策上,更于今年八月底宣布臺灣就學生學雜費和當地生一致,也即是今年秋季起,大陸對臺生學雜費收費標準將比照大陸學生,教育部每年并撥出七百萬元人民幣獎學金。這項政策,預計也將造成影響臺灣到大陸就學人數,很有可能逐年成長的趨勢。
而臺灣方面,各種不利訊息,紛至沓來。今年一到七月,貿易出超僅七億五千萬美元左右,創(chuàng)廿年新低,服務業(yè)卻還無法接上制造業(yè)外移后的空窗期,讓不少臺灣的白領開始出走。外資對臺股意興闌珊、逐步撤離資金,成為臺幣貶值的關鍵因素,若長此以往,則臺幣有可能成為東亞地區(qū)的弱勢貨幣。
另一項值得關心的指標是,截至2005年為止,臺灣各級政府債務未償余額已超過四兆元,平均臺灣每個人自出生后,就要背負十八萬元債務,全民負債成為臺灣另一項奇跡,“主計處”預測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為一.九七%,超過銀行一年期平均定存之名目利率,實質利率早已成為負數,再加上物價上漲、失業(yè)率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匯率貶值,經濟成長遲緩,民眾的痛苦指數有增無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來,臺灣因流行財經議題泛政治化,兩岸經貿開放速度牛步化,然而,僅管政府政策裹足不前,但民間卻已通得不亦樂乎。臺商赴大陸發(fā)展者與日俱增,產業(yè)外移頻繁,連臺灣引以為傲的高科技產亦紛紛至大陸設廠。
兩岸經貿交流該何去何從?
今年二月底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來臺演講,該演講道出了兩岸關系的方向,他認為:二十一世紀的特征是“全球性的相互依存”。經濟資源整合會帶來“雙贏”的吸引力,而經濟雙贏遲早會替代政治上的零和游戲,在區(qū)域經濟擴大過程中,彼此既需要建立伙伴關系,也需要與“敵人共舞”,這些話值得臺灣執(zhí)政當局深思與反省。
也同時寄望執(zhí)政當局能審時度勢,及時改弦易轍,迅謀改善之道。若一直在政治上打轉惡斗,后果是由全民埋單的,而最終,臺灣恐怕也難脫被邊緣化之虞。(摘自臺灣《中國時報》;作者:李沃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