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評論:電影票價降不降應該市場說了算! 2001年1月15日 14:54 中新網廣州1月15日消息:今天的《南方日報》刊載評論文章,題目是《電影票價降不降應該市場說了算!》,文章的作者趙軍是廣東省電影公司副總經理,也是一位電影評論家和以成功操作國產片而享譽中國電影業(yè)的著名電影發(fā)行人。 文章認為,在“寧左勿右”、“左比右好”的思維定勢下,用“極左”口號取代文化產業(yè)應有的客觀規(guī)律,正是目前“五元票價”風潮吹襲全國的背后動因。雖然,真實的情況不過是“皇帝的新衣”,然而揭露它卻需要堅持真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文章回顧了成都“五元票價”的起因:成都市兩條院線之一的西南影業(yè)院線,去年投入市場一座嶄新的、號稱“21世紀標志性影城”的王府井電影城,它一下子占去了成都電影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其對手院線——峨嵋公司是在情急之下才不得已架起了“降價”之刀。并指出,它和彩電大戰(zhàn)、空調大戰(zhàn)、微波爐大戰(zhàn)的性質完全一樣,可它卻掛起了“為民請命”的幌子。 文章說,雖然現(xiàn)在已沒有人關心“五元票價”風潮的起源了,但人們應該知道真相:包括成都電影市場,熱浪過了,觀眾冷了,降價風波頭10天票房飚升至70萬元,可第二個10天就已急跌至27萬元;廣東珠海群藝影劇院是廣東電影院中“跟風”最早的,但它降價五折觀眾依然寥寥———降價第一周的周末,票房最高的一場60余人,最低的是零!文章引用《中國文化報》的報道說,京城票價降價,20%的降幅不可謂不大,但觀眾并沒有蜂擁而入,“影市依然靜悄悄”。 文章還以河南鄭州的“2元票價風波”為例證明整件事實屬競爭行為:鄭州競爭院線一方想模仿成都“5元票價”,以使自己能在市場上爭取主動。誰知消息泄漏,對方立即采取行動,兩天內就將一部低檔進口影片以“2元票價”旗號投放市場,使得前者措手不及,只得跟進“2元”。作者認為,雙方實際上已到了低于成本價“傾銷”的地步,用一個詞形容這種惡性競爭的話,那就是——孤注一擲! 作者在文章中質問:如果再有人擺出“為民請命”的架勢,說低票價就是為老百姓著想,那么請問:用一部劣片來進行炒作和競爭,該怎樣解釋呢? 在這場降價風潮中,有人舉出美國的例子,認為中國人收入與票價的比例應參照美國人收入與票價的比例,來個“與國際接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美國人1個月的收入可以在美國買20臺彩電,中國人4個月的收入才可以在我國買1臺彩電。若“與國際接軌”,參照美國人收入與彩電價格的比例,那么,中國的彩電是不是應該降到50元一臺呢? 文章說,是否票價就真的不可以降呢?不是的。我們只是反對“跟風”一律地降,我們只是反對市場不按自身的規(guī)律而按輿論的傾向一窩蜂地走。 現(xiàn)在成都電影市場已經沒有驚喜,所有新片也都再難做起票房。鄭州市票價已回到10元價位,各地對降價都采取審慎態(tài)度,依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廣州地區(qū)在降價風潮中票房堅挺,《花樣年華》照樣以正常票價贏得觀眾,全市票房已逾160萬元,超過了《完美風暴》、《角斗士》等美國大片。元旦期間為了優(yōu)惠觀眾,省、市電影公司兩條院線都實行白天場五折票價——這種正常的浮動票價制度在廣州歷年的重大節(jié)假日都可以看到。平時,不同電影院、不同上映輪次、不同質量影片、不同上映時間,不同年齡觀眾,在廣州都有不同的票價。這,就是市場經濟。 什么是制定票價的依據(jù)?文章認為,當然應該是市場,其中包括影片的質量、觀眾的承受力、影院設施的投入產出估算,等等。票價過高,觀眾無法承受;票價過低,制片方、電影院也無法承受。像廣州市這樣根據(jù)市場行情實行浮動票價、層級票價,并利用一切節(jié)假日和可能機會優(yōu)惠觀眾,才是最切合實際并照顧到制片方、電影院和觀眾三方利益的做法。任何高喊著“革命口號”,人為地、主觀地去制造什么“降價風潮”的做法,只能給中國電影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相關專題:藝術與市場之間:5元票價的話題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