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要解除廣東農民的三道“緊箍咒” 2001年3月9日 08:20 中新社北京三月八日電 題:要解除廣東農民的三道“緊箍咒” 中新社記者 陳建 廣東農民多達四千余萬人,人均耕地不足一畝。彈丸之地,還想富貴,談何容易? 全國人大代表、湛江海洋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劉寧指出,首先要解除農民的三道“緊箍咒”。 首先是“大路貨緊箍咒”。湛江是廣東特色農業(yè)基地,幾經(jīng)努力,四十萬畝的菠蘿林、七十萬畝的香蕉林,以及超過十萬畝的辣椒、西瓜、龍眼、荔枝林連綿百里,效益顯著。不料農民一擁而上,搶手貨頓成大路貨,農民損失慘重。 其次,“運輸銷售緊箍咒”。湛江每年北運蔬菜一百二十萬噸以上,遠達華北、東北。但農民“八仙過海”,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只能運出六十萬噸。過半蔬菜就地跌價。雖然每天有兩列火車北運蔬菜,只是杯水車薪。多數(shù)農民將希望投向公路。誰知麻煩更大。一位農業(yè)運輸戶向劉寧投訴,他的一車蔬菜從湛江到上海,才一千多公里路程,結果沿途被攔查一百八十四次,每次都要交錢,還要耽擱時日,增加成本不說,最要命的,是蔬菜幾乎成了菜干。 第三,“高附加值緊箍咒”。目前廣東農業(yè)資源豐富,但比肩而立的都是大路貨,最能令農民發(fā)財?shù)母吒郊又灯髽I(yè)屈指可數(shù)。缺乏高附加值的農業(yè),必然缺乏效益。 “緊箍咒”有三道,解咒法卻不止三條。劉寧說,“大路貨緊箍咒”最好辦,只要科技人員,研究更多新品種,就游刃有余。特別是中國入世后,引進國外品種將日益通坦。問題是,另兩個“緊箍咒”非個人力所能及,需要地方政府大刀闊斧的革新和扶持。 |
|||
|
主編信箱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