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高雄兩“市長”選舉﹐在為時長達數(shù)個月的喧鬧后終于七日晚揭曉﹐臺北市馬英九以八十七點一萬余張選票﹐超過李應元四十八點八萬余張選票﹑差額為三十八點四萬張的高票當選﹔高雄市謝長廷以三十八點六萬余張選票﹐超過黃俊英的三十六點一萬余張選票﹑差額為二點四萬張的微弱多數(shù)險勝。北高兩市市長都是連選連任﹐北藍南綠﹐基本格局未變。
本次選舉的背景
這一次的選戰(zhàn)﹐是在臺灣島內(nèi)這樣大背景下進行的﹕一是民進黨“執(zhí)政”兩年半以來﹐政績非常不好﹐工人﹑農(nóng)民﹑教師為表示不滿而大批地走上街頭﹔二是今年十二月初的這場選舉﹐離臺灣二零零四年大選只有一年半了﹐實際上是下一場大選的前哨戰(zhàn)。未來民進黨能不能保住“政權”﹖國民黨能否奪回“政權”﹖泛藍泛綠兩軍一場新的攻防戰(zhàn)實際已經(jīng)開始了﹐斗爭自然是十分緊張和激烈的。
激情甚于理智
這一次的選戰(zhàn)﹐從一開始雙方就都是全體動員﹐全力以赴。雙方的政黨頭目﹐如藍軍的連戰(zhàn)﹑宋楚瑜﹑綠軍的陳水扁﹑李登輝﹐以及綠軍的各路“政要”也都參戰(zhàn)了。還有各候選人的家屬﹑親戚﹑朋友等﹐也無不臨陣助戰(zhàn)。這就是臺灣的選舉文化。對此﹐各方褒貶不一﹐議論紛紛。值得肯定的是﹐雖然斗爭激烈而緊張﹐但基本上還是“文斗”而沒有出現(xiàn)“武斗”。不過就其選舉格調(diào)而言﹐又似是很不成熟的選舉文化。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激情甚于理智﹐尤其是有政黨領導人和參選者﹐竟不擇手段地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或“抹黑”﹐或“抹紅”﹐或“戴帽子”﹐嚴聲厲色﹐無中生有﹐制造對立﹐盡管如此﹐總體上看選戰(zhàn)還算是平和。
民進黨的危機感
這一次的選舉結(jié)果﹐估計對臺灣政局沒有太大影響﹐一是兩大板塊﹐即以臺北市為代表的北面的泛藍軍和以高雄市為代表的南面的泛綠軍﹐基本格局沒有變動﹐保持原來的平衡狀態(tài)。二是本次選舉﹐畢竟只是北﹑高兩市﹐不是全面選戰(zhàn)。雖然如此﹐民進黨還是有危機感的﹐臺北市的藍軍馬英九﹐其得票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四﹐幾乎占三分之二﹐比上一次得票數(shù)多十一萬三千余張﹔高雄市的綠軍謝長廷﹐其得票率為百分之五十﹐僅及二分之一﹐與該市藍軍總體得票率相當。謝的此次得票數(shù)較之上次約多幾千張﹐大體持平。藍軍在北市系以高票勝選﹐綠軍在高市則系以微弱多數(shù)險勝。且高雄市一向是綠軍的大本營﹐也是綠軍的“票倉”﹐結(jié)果竟如此﹐能不讓“執(zhí)政”的民進黨有危機感﹖
兩種不同的戰(zhàn)略
人們對比北市馬英九和高市謝長廷的選舉戰(zhàn)略各有一句評語﹕說馬“贏得很輕松”﹐說謝“贏得很辛苦”。馬英九為什么“贏得很輕松”﹖主要是靠政績﹐打“市民牌”﹐不靠“口水”﹐不靠“抹黑”別人﹑不靠“人身攻擊”﹐理智多于激情﹐從而得到市民們的重視和肯定。謝長廷為什么“贏得很辛苦”﹖主要是靠“政治”﹐靠“口水”﹐打“本土牌”﹑“認同牌”﹑“意識形態(tài)牌”﹐打新舊”黨政首腦”站臺牌﹐激情多于理智。支持李應元和謝長廷的”黨政首腦”們﹐停下公事不辦﹐南征北戰(zhàn)﹐幾乎成了”空中飛人”。盡管他們馬不停蹄﹐疲于奔命﹐聲嘶力竭﹐但所獲得的戰(zhàn)果卻仍很不理想。
對兩岸關系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陳水扁的兩岸關系政策或大陸政策﹐說到底不過是其對內(nèi)政策的延伸﹐他對內(nèi)尚然靠”政治”﹑靠”口水”﹑靠”抹黑”別人﹐打”本土牌”﹑”認同牌”﹑”意識形態(tài)牌”﹐在兩岸關系上自然更不會放棄這一切﹐試想﹐自陳水扁主政臺灣以來﹐兩岸關系之所以長此僵持對立﹐不能緩和﹐不能前進﹐難道不正是因為陳水扁這一套政策和做法在作怪嗎﹖陳水扁的這一套政策和做法一天不改變﹐臺灣島內(nèi)將永無寧日﹐兩岸關系亦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
來源 大公報 作者李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