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減排”和“消費”是2009年最后一個月的最熱主題詞,全球政要飛赴北歐,2萬人云集童話城市哥本哈根,商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昨天閉幕的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促進經(jīng)濟結構調整。保護地球環(huán)境,轉變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都是最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事,然而,這兩個主題詞看似是互相矛盾的———增加消費,不是意味著增加生產、增加垃圾,從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嗎?關鍵是擴大消費要把握良性結構,警惕歐美式高消費主義的陷阱。
歐美式的消費主義,引導人們無節(jié)制地用購買來滿足物質欲望,或許對推動經(jīng)濟增長很有效,但歐美人自己也已承認,這種模式不利于環(huán)保。消費者瘋狂地向銀行借貸的同時,人類欠地球的環(huán)境債日益沉重,瀕臨“破產”。諷刺的是,哥本哈根會議的東道國丹麥,居然是一個經(jīng)常被批評為消費無度的國家,人均產生垃圾的數(shù)量超過歐盟其他所有成員國,甚至超過美國。從依然像個豪華車展覽的會場外景看,讓高消費慣了的人們猛然剎車,難。
良性的消費,應是需求驅動消費,而不是以消費驅動需求,后者屬于浪費。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有一個很簡單然而典型的例子:據(jù)美國的媒體揭秘,美國食品業(yè)為了讓顧客多買,就推出大號包裝,比如“家庭裝”牛奶,量比普通裝多一倍,而售價只高三分之一,顧客當然會覺得家庭裝劃算。但牛奶的保質期很短,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喝完,同時,量大會對人產生多喝點的心理暗示。最后喝不完呢,從價格的角度想想也沒啥心疼的,倒掉再買唄。就這樣,大號包裝忽悠美國人喝掉、吃掉、扔掉了超過他們正常需要的牛奶、薯條及各種食品,順便造就了大量胖子。透過美國電視劇的鏡頭我們看到,一個巨大的冰箱是美國家庭的基本配置,里面總是塞得滿滿當當。不止食物,那個營銷金點子“把牙膏管口子開大一倍就能倍增牙膏銷量”,也是美國人創(chuàng)造的。
山姆大叔愛吃,精細的東鄰愛玩,新奇的電子產品誘惑著你不斷更新?lián)Q代,對不喜歡追新潮的人也有辦法,坊間傳說,他們出產的電子產品,使用年限是設定好的,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載,時間一到,重要零部件就開始輪番稱病罷工。修吧,要么沒配件,有也很貴,不如買個新的。當然這只是傳說,但手機半年換一個確實成為一種風氣,而電子垃圾處理在全世界仍是未解的難題。
良性的消費應是低碳環(huán)保型的,筆者以為,一是著重發(fā)展服務業(yè),包括高中低端各層次,物質消費有限,服務消費不易浪費;二是硬件推行標準化、可擴展、軟件升級,使之個性化、常用常新同時減少丟棄物;三是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消費效率,“寧吃鮮桃一顆不吃爛杏一筐”,消費者的信心和興趣也會隨之增加。(馬海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