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橋見證冷戰(zhàn)換諜史
7月9日,俄美雙方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國際機場的跑道上完成了間諜交換行動。這是自1985年以來美俄之間最大規(guī)模的間諜交換。有人說,這讓人有重新回到冷戰(zhàn)時的感覺。
三次換諜在橋上進行
冷戰(zhàn)時期,美俄兩國交換被俘間諜之事時有發(fā)生。當時的換諜事件多半在連接東西德的格利尼克橋進行。因此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間諜橋。這座橋連接柏林與波茨坦。平時橋上總是一片寂靜,沒有人煙,對于間諜們來說,一水之隔,簡直如同兩重天。
1962年2月10日,美國在“間諜橋”上用擒獲的俄間諜頭子阿貝爾,向蘇聯(lián)交換被擊落的U2高空偵察機飛行員鮑爾斯。
1985年6月12日,波蘭和東德的25名囚犯及美國4名囚犯也在“間諜橋”獲釋,成為冷戰(zhàn)期間最大規(guī)模的間諜交易。這是當時人數最多的一次換諜事件。其中最有名的是1977年移民美國的波蘭間諜札卡斯基。他在美國期間,用大筆金錢賄賂一名在休斯飛機制造公司的員工,獲得美國軍機的雷達和武器文件。1981年,札卡斯基被美方逮捕。1985年6月,他被用來交換在東歐被俘的23名美國間諜。美方至今沒有公開這23名間諜的資料與身份,文件中僅以“相關人士”稱之。
1986年2月11日,當時蘇聯(lián)最著名的異議分子夏倫斯基與另外3名蘇聯(lián)囚犯在“間諜橋”上獲釋,西方國家也釋放一對捷克籍夫婦間諜檔及另外3名間諜。蘇聯(lián)指控夏倫斯基自1978年就是美方間諜,但他不承認,說他是因為爭取人權而遭迫害。
換諜事件有輸有贏
換諜事件通常涉及重要間諜,目的之一是降低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同時保護己方間諜人身及所知情報的安全。換諜不但可讓兩國相互保留顏面,既不尷尬,也不承認間諜活動,保護所涉間諜情報的安全。這種性質的換諜,在冷戰(zhàn)時期有如一場游戲,有輸有贏,代價不菲。
不過,前美國中情局法律顧問史密斯指出,當年美國很少在嫌犯尚未定罪時就協(xié)商換人。這一次做法也顯示,對于俄羅斯間諜們的控罪并非那么嚴重。
分析人士指出,這次迅速解決間諜事件對奧巴馬政府有利,因為訴訟代價高昂,聆訊期間,美方將不得不披露反間諜手段。如果審訊拖延數年,那將成為美俄關系的阻礙。目前,兩國在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伊朗核問題等國際事務上仍需緊密合作。
記者/衛(wèi)晨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