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無錫五月三日電(舒煒)適逢第二十個黃金周到來,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自然成為人們的清凈探幽之地,太湖明珠無錫的古鎮(zhèn)卻是藏在深閨人未識,記者五一期間走訪了無錫七房橋和蕩口,走在這些出了錢穆、錢偉長、錢鐘書等著名人物的地方,探尋無錫錢氏的輾轉印記。
蕩口是蘇州、無錫之間河網(wǎng)地帶的大鎮(zhèn)。據(jù)當?shù)匾晃焕先私榻B,在二十世紀初蕩口鎮(zhèn)就建有發(fā)電所,幾乎與上海、蘇州同步亮起電燈。而在這個人才輩出、財力殷實的地方更有著崇尚文化的風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蕩口就有不少人闖蕩大上海,當年上海大馬路上的孟園大旅社、大世界對面的養(yǎng)蜂公司均為蕩口人所開,而上海人也來蕩口建宅,鎮(zhèn)上至今還保留著具有西式風格的蔡鴻生豪宅。
走進小橋流水的蕩口,記者發(fā)現(xiàn),放眼盡是大片的明清古典建筑,而這一切尤以義盛河、北倉河兩岸最有特色,青堂瓦舍,河網(wǎng)交織,一派水鄉(xiāng)風光,成為人們尋夢舊時江南的寫意藍本。
蕩口與附近的七房橋,是無錫錢氏聚居的地方。而錢氏一直是無錫的一大望族,被譽為“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國學大師”的錢穆,中國近代應用數(shù)學與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的錢偉長;著名的教育家、語言文學家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都是從無錫小小七房橋走出來的名人。
據(jù)無錫研究地方志的專家介紹,七房橋的鼎盛時期,是清朝的同治年間,那時錢氏家族形成了一個五世同堂的吉祥大喜,這五世中有兩代在南京中了舉人。此后七房橋讀書成材、在外工作的子弟很多,高級人才也不少。美國學者鄧爾麟那本由耶魯大學出版的《錢穆與七房橋的世界》著作曾讓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這里。
在無錫這個毗鄰太湖的魚米之鄉(xiāng),過去正是義莊制度延續(xù)著望族的繁衍昌盛,錢偉長的父親錢聲一和叔父錢穆就是靠從錢家的義莊領取糧米,艱苦求學的。而錢家在六房的鴻議堂和素書堂慘遭大火劫難后,就離開七房橋,全家遷居到了離此不過幾里之遙的蕩口。
記者發(fā)現(xiàn),雖說這里名聲不大,但在五一長假,還是有一些零星參觀者,有的還是帶著小孩一起來的。一位王先生表示,作為無錫人,回顧這些輝煌的歷史,自然是無比自豪,帶孩子來一方面是想讓孩子感受一下家鄉(xiāng)悠久的歷史文化,更重要的還是為了鼓勵他好好學習,向先輩們看齊。
蕩口私立果育小學舊址現(xiàn)尚存原建筑兩座,一是老校門,為四柱三間的西式門樓,通體為紅磚清水做法;二是廳堂,為傳統(tǒng)的木結構建筑,面闊三間。兩座建筑都保存完好,為無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果育小學是辛亥革命前無錫開風氣之先的一所典型的新式學校,學校師資力量極佳,既有深厚舊學根底的宿儒,又有從海外學成歸來具有新思想的學人。
從七房橋到蕩口,再從蕩口到全中國、全世界,正是無錫自然淡雅的風景和人文環(huán)境孕育了“錢氏家族”的輝煌,也讓“無錫錢氏”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書寫了重重的一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