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林語堂的厲害,是聽說他就是將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看到他居然能將李清照《聲聲慢》里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成“So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
林語堂的譯功為什么如此了得?“語堂體”膾炙人口的文化密碼又到底何在?翻開林語堂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許會有不少別樣的收獲。該書由兩部分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孔老會談》;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個緒論。
據(jù)說,《論語》有許多英譯本,但林語堂的做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從“學而時習之”開始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將其分門別類地重編了一下,小題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談話風格、孔子論君子和小人、孔子論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幾篇介紹孔子的身世,摘譯《禮記》的《中庸》、《大學》和《孟子》的有關(guān)篇章,就能讓西方讀者知道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學說幾千年來怎樣深入中國人心的。
雖然,此書現(xiàn)在是將英文翻回成中文,已有“回鍋肉”之嫌,但其實踐的光輝還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里,他把“唯之與阿”翻譯成“憤怒的應(yīng)聲‘是’,憤怒的應(yīng)聲‘哼’”;把“企者不立”翻譯成“凡翹起腳尖想要出人頭地的人,反站立不穩(wěn)”;把“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翻譯成“有前行的,有后隨的,有噓寒的,有吹暖的”。這種譯法建立在對語言的深切體味和對心理的細致分析的基礎(chǔ)上的,所以,讀起來相當?shù)膫魃、有美感,而且有一種身體的敏感部位被觸碰的感覺。
從《吾國與吾民》到《蘇東坡》,再到《京華煙云》,他瞄準的始終是中國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說,先秦儒家是想以規(guī)范信條回應(yīng)農(nóng)耕社會的秩序問題,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應(yīng)農(nóng)耕社會的心靈問題,那么,“語堂體”的實踐和風靡,則是對中國思想“儒道互補”命題的文學演繹和現(xiàn)代闡釋。鄺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