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的古道,專家認為該道堪稱中國現代公路“老祖宗”
“這條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湘粵古道,沒想到郴州還保存著這么完整的一段!古道上這些深深的騾馬蹄印,只有經千百年反復的踐踏才有可能形成,這是名副其實的歷史腳印啊!”前日,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站在一條隱藏在南嶺崇山峻嶺之中的古道上,感慨萬千。
據湖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考察組專家考證,這條位于郴州市蘇仙區(qū)鄧家塘村折嶺頭組的古道,就是曾在過去兩千年里,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八诋敃r的作用,就相當于今天的京珠高速,是現代公路的老祖宗呢!睂υ摴诺烙邢喈斞芯康氖∥奈锞值胤绞穼<摇⒀芯筐^員謝武經說。
溯源 秦始皇南征軍踏踩而成
鄧家塘村折嶺頭組村民說,這條約三四公里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密布著小洞,有老人告訴后輩,這些小洞其實就是騾馬踩出的腳印。
通過對明萬歷年間郴州縣志中地圖的考證,謝武經認為,這條石板路正是其中提到的騾馬古道,又稱為“湘粵古道”。
那么,湘粵古道從何而來,它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據謝武經從《郴州志》中考證:“騾馬古道,即城區(qū)裕后街南關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石板路面,寬2~3米。古為中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道!鼻厥蓟式y(tǒng)一全國時五十萬大軍遠征南越,其中一支十五萬人的小分隊從現在湘粵古道的位置由湖南開往廣東,湘粵古道正是這十五萬大軍硬踩出來的,后來歷代修建成路。
《萬歷郴州志》記載說:“颯鑿山通道,垂利世世……”即講漢光武帝建武年間,衛(wèi)颯任桂陽(郡治在今郴州)太守時,花大力氣改造了湘粵古道:他在道上增修亭館,供往來行人食宿;還建立了郵驛,方便官書傳遞。
作用 溝通湘南粵北交通要道
謝武經說,這條湘南、粵北的交通要道經過衛(wèi)颯的大規(guī)模改造后基本定型,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促進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古代坐船南下至廣東最遠只能到達郴州,便要換走陸路經由湘粵古道繼續(xù)南下;同樣,從廣東坐船北上也只能到達湘粵古道的南端宜章、今韶關附近。
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說:“這些密布在石板上的騾馬腳印,一是說明當時的客流數量之多,二是說明這條路使用時間之長!
保護 有望成全國首例古道文物
“在我省,古道其實并不罕見,但罕見的是有這么多的騾馬腳印,它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狀況的直接見證,而且,它也是我省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何強表示,省文物局將把這條古驛道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將積極申報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據省考古所所長袁家榮介紹,我國對于古道文物定位還很模糊,因為往往歷朝歷代都會將同一條道路修建或者改道,所以對于古道的文物定位就很難。一旦湘粵古道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那么就有可能成為全國第一例將古道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起來。據悉,省文物局初步的具體保護措施為,截取古道保存完整的一段,前后建立牌樓,并注明這里就是湘粵古道。(譚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