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蹲g文》雜志出完2008年第六期后,悄然停刊,業(yè)界稱外國文學雜志已進入“寒冬”。外國文學雜志的生存境遇到底如何?近日,文化圈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仍在“堅守”的其他外國文學雜志,與《譯文》雜志一字之差的《譯林》就備受關注。昨日記者聯(lián)系《譯林》雜志社社長張遇,他稱《譯林》運營尚可,但光維持現(xiàn)狀不行,年底要謀求新發(fā)展。
讀者群變化純文學雜志真沒出路?
作為一本外國文學雜志,《譯文》的?尯芏嗤鈬膶W愛好者扼腕嘆息:雜志市場之大,“卻容不下一本嚴肅的純文學譯刊的生存”。但是《譯文》雜志社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對?脑蚨既}其口,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wèi)東則表示,停刊并非由于經濟原因,關掉《譯文》是為了集中力量做好《外國文藝》。外界則認為《譯文》的?饕怯捎诩兾膶W市場狹小導致的長期虧損所致。
另據(jù)了解,純文學雜志在全國市場普遍處于較為尷尬的狀況,而這類雜志的鼎盛時代是上世紀80年代,《譯林》雜志曾創(chuàng)下30萬的發(fā)行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現(xiàn)在市場銷量較好的是各種青春文學雜志和白領麗刊,可以說,雜志消費的讀者群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但據(jù)專家分析,雜志社通過分析和市場調查,是可以適應現(xiàn)在讀者的,中國這么大,讀者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各種雜志如果辦得好的話,都可以有自己的讀者群。
定位大眾化《譯林》在堅持中求變
昨日下午,《譯林》雜志社社長張遇告訴記者,他們聽到《譯文》雜志?南⒑蟛]有太多驚訝,因為今年上半年已經有消息傳出,同樣作為外國文學翻譯刊物的《譯林》雜志目前運營狀況還可以,但是他并不透露具體的發(fā)行量,只是稱雜志上基本沒有廣告,雜志發(fā)行的收入基本可以維持運轉。
很多人不解,沒有廣告收入,僅靠發(fā)行《譯林》為何能良好運轉呢?他介紹,這與《譯林》的定位有關,在創(chuàng)刊時,它的基本定位傾向大眾化,刊登的是國外通俗小說、暢銷小說,讀者群比較大眾,因為群體大,所以發(fā)行量相對比較大。此外,譯林出版社和鳳凰出版集團對雜志社支持力度也較大,因為《譯林》雜志和譯林出版社關系“特殊”,先有《譯林》雜志,后有出版社,所以出版社將這本雜志作為品牌來塑造。
對未來的發(fā)展,張遇認為光維持現(xiàn)狀不行,市場形勢不允許,所以雜志社今年一直在調研,年底會有一個討論,有幾項措施會出臺來發(fā)展《譯林》,但是具體是什么措施現(xiàn)在還不便透露。 本報記者 狄蕊紅
-延伸閱讀
純文學雜志:堅持,還是撤退?
如果說今年是人文雜志?暌膊粸檫^,繼年初的《誠品好讀》之后,《譯文》畫上了又一個句號。上海譯文出版社名下的純文學雜志,前幾年已經停了一本《世界之窗》,這次再!蹲g文》,只剩下《譯文》的母刊《外國文藝》了。其實,只要是社會需要,讀者需要,純文學雜志還會迎來春天。黃昱寧(《譯文》副主編)《譯文》停了,《外國文藝》還在《譯文》停刊我覺得非?上,但它是《外國文藝》的副刊,它停了,《外國文藝》還在,這樣想就覺得沒什么了。《譯文》曾經辦的比賽影響還不錯,有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停刊后比賽也許還將繼續(xù),但借用什么媒介目前也不太好說。至于《譯文》中比較好的版面會不會被《外國文藝》吸收也是個未知數(shù)。余中先(《世界文學》主編)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一流的選題、二流的翻譯、三流的編輯
現(xiàn)在的出版社太急功近利,一些東西不愿出高價,稿費不愿提高,不僅吸引不到本來數(shù)量就少的好譯者,也會對潛在的人才造成打擊。懂外語的人都去譯一些商業(yè)、科技等和經濟掛鉤的東西,很機械。而文學,包括美學、藝術在翻譯上則需要功底。我以前也呼吁過,國內的翻譯文學不夠好,看到國外優(yōu)秀的選題應該跟上,F(xiàn)在存在的問題就是一流的選題、二流的翻譯、三流的編輯。
近些年來,文學雜志普遍陷入窘境,發(fā)行量嚴重萎縮,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當今信息社會媒體的高度發(fā)達、讀者閱讀的可選擇性大大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傳統(tǒng)文學雜志面對業(yè)已形成的市場經濟局面,未能很好地從內容設置、管理運營等方面順應市場發(fā)展的要求密切相關。
市場經濟時代,文學雜志應該是為讀者辦的,讀者的認知度決定著文學雜志的生存。純文學期刊應該反思一下如何做,要從創(chuàng)作、作家、編輯身上找原因,要順應大環(huán)境、大方向。文學期刊的賣方市場早已由新時期初以作家、編輯為中心轉向了如今的以讀者為中心,即讀者決定作家作品的印數(shù)、更決定文學刊物的生存。文學雜志出路在應變和不變之間文學期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輝煌一時,發(fā)行百萬份的也不在少數(shù)。但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幾乎全部的文學刊物發(fā)行量都一直往下掉,不少刊物還相繼關閉。不過有些文學刊物依然保持著當年的影響力,堅守文學陣地,活得也還不錯。比如以《收獲》、《當代》、《十月》、《人民文學》、《小說月報》等為代表的老牌刊物,“以不變應萬變”,它們的發(fā)行尚能支持雜志運營。但也有不少傳統(tǒng)文學刊物走在文學邊緣,小說、詩歌等“純文學”作品數(shù)量減少,文化隨筆分量增加,從文學轉向泛文化的雜志,其中以《天涯》、《作家》等為代表。當然,也有更多傳統(tǒng)文學期刊為迎合讀者口味和市場,完全改變了面貌。
年輕讀者有他們自己喜愛的文學刊物,比如靠新概念作文重新被發(fā)現(xiàn)的《萌芽》,比如每期發(fā)行都有幾十萬份的《最小說》等青春文學雜志。正如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wèi)東所言:“雜志要與時俱進,雜志要有自己的定位。”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