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圖為毛澤東在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中新社發(fā) 中新社 攝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萬眾翹首仰望的莊嚴目光中冉冉升起。30萬人一齊肅立,抬頭瞻仰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人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為迎接這一偉大歷史時刻,開國大典前夕,國慶籌備小組加緊整修天安門,尤其是修建國旗桿。建筑工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刻苦攻關,全身投入國旗桿的修建工作。
1949年的秋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季節(jié)。
是年8月9日至14日,在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上,作出了迎開國慶典、整修天安門廣場的決議。市人民政府責成建設局拿出修整天安門工程計劃,建設局局長趙鵬飛任總指揮。整修工程具體任務之一是在位于天安門廣場北端、天安門城樓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修建國旗桿。
因為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將要親手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趙鵬飛同志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怠慢。經過周密計劃思考,他對整個工程進行了具體分工。將旗桿底座漢白玉欄板等建筑設計交由建筑局建筑師鐘漢雄負責;旗桿的結構設計由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設計施工負責人林治遠完成。
林治遠接到組織交辦的任務后,心情無比激動。黨和政府對自己的信任,使他也深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為了不辜負組織的信任,林治遠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按照要求,旗桿的高度與天安門城樓應該同等高。經實地測量,林治遠得出的數據為35米高。按理說,35米并不是很高,制作起來也沒有什么困難。但在當時,剛剛解放的北京,一切都處于百廢待興之時,要找出適合用于做旗桿的材料絕非易事。
于是,林治遠到處奔波打聽,最后得知市自來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因而,他立刻奔赴自來水公司,選用了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一節(jié)一節(jié)地套起來焊接。但是,焊完之后,長度為22.5米,達不到35米高的要求。
情急之下,他只好將焊接后測量的結果報告給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指揮部聽了匯報,當場進行研究,還征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最后確定國旗旗桿的高度為22.5米。最后安裝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桿是建設局車輛廠金工車間用4根無縫鋼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對旗桿制作進行了具體分工,大家分頭開始制作。開工后,國慶籌備小組領導同志來現(xiàn)場檢查工作時提出:升旗要自動的,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升旗就更好了!這個意見立即付諸實施。
自動升旗方案還是由林治遠來具體落實,這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林治遠接到任務后,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后,國旗升到頂端并自動停止。
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并自動斷電。
方案得到批準后,工作人員立即進行安裝調試,試驗升旗運行正常,升旗所需時間符合要求。
一個月后,旗桿底座、漢白玉欄桿制作工程完畢,國旗桿也豎了起來。為了毛澤東主席能在天安門城樓上操縱升旗開關,林治遠設計從旗桿下引出一條導線,將導線通過修東西長安街道路工程埋設的鋼管橫穿過長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后順著天安門城樓東南角上升至城樓當中,與天安門城樓上安裝的開關連接。
為防止升旗出現(xiàn)差錯,工作人員一絲不茍地檢查了升旗的各個部位。他們在旗桿下和天安門城樓上反反復復不知試驗了多少次。當認定自動升降設施運行情況正常,沒有問題時,才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桿周圍的腳手架。
至此,新中國第一根國旗桿高高地豎立于天安門廣場上。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55分,毛澤東主席、黨和國家領導人陸續(xù)登上天安門城樓。3時整,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旗!
這句話有一個明顯的缺陷,站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意識到了,趕緊小聲提醒道:“請毛主席升國旗!绷植执舐曅剂艘淮,增加了一個“國”字。
毛澤東聽到“請毛主席升國旗”后,便大步走到升旗按鈕前,用力地按動了電鈕。
那面巨大的國旗緩緩地被藍天摟在懷里,定格在22.5米高的白色鐵桿上。
(摘自《毛澤東的1949》 陳也辰 王欽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