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小團圓》的關(guān)鍵詞
□吳曉東
首先要聲明,我不是張愛玲研究專家。雖然寫過關(guān)于張愛玲的一兩篇文章,我本人只能說是半個“張迷”。所以,更想談?wù)勛鳛橐粋普通男性讀者閱讀《小團圓》的印象。
兩個“張愛玲”的拉扯
我在閱讀過程中,感覺它跟張愛玲早期的小說,主要是40年代的那些小說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小團圓》中有兩個張愛玲,一個是20世紀70年代寫《小團圓》的50多歲的張愛玲,另外一個是小說中以張愛玲為原型的、作為小說人物的張愛玲。最近,評論界對小說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解讀,有些判斷還大相徑庭,可能都與這兩個張愛玲的形象有關(guān)。
50多歲的張愛玲,也是就是上世紀70年代的張愛玲,大概是想講一個過去年代的故事,而她本人也和過去隔了時空的距離。所以,她想講得平靜,講得不動聲色。這是《小團圓》總的敘事調(diào)子。其語言也追求更高的境界。我感覺,這部小說的語言是最耐讀的,跟以往的小說相比,更為爐火純青。
但是,我認為,張愛玲真正寫到過去的生活,其實感情上是不能釋懷的,無法做到真正的平靜。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風格的調(diào)子和作者的姿態(tài)具有一些矛盾的地方。比如,在這部小說中,還是有張愛玲一如既往的那些鋒芒,沒有鋒芒就不是張愛玲了。但是,這種鋒芒在小說中同時也很內(nèi)斂。張愛玲的知人論事雖然尖刻,但是多少有所克制;張愛玲式的嘲諷也盡量顯得大度;依舊有心靈的創(chuàng)痛、創(chuàng)傷,她追求的是表現(xiàn)的含蓄。不過,一旦寫到她的母親和邵之雍,張愛玲便露餡,雖然是平靜的,但是底下是波濤洶涌!缎F圓》有一種張力,這種特有的張力或者張愛玲式的力度,我覺得來自兩個“張愛玲”自我的拉扯。
活到30歲就不再長歲數(shù)
我認為,張愛玲在小說中對她的自我心態(tài)有了她自己的定位,這就是小說開頭關(guān)于九莉30歲生日的強調(diào)。九莉快30歲的時候?qū)懙溃骸坝曷曚褡≡谙。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為什么“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給自己尋找一個等待的理由和借口!斑^30歲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見陽臺上的月光……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30年已經(jīng)太多了,墓碑一樣沉重地壓在心上。”根據(jù)一些史料,張愛玲對關(guān)于她自己的30歲生辰的這一段語錄非常看重,她說“我不愿用在別的小說中”。
我個人覺得,張愛玲其實已經(jīng)給自己的形象做了一個定位,就是30歲的感受。這個30歲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可以說是既看透了世態(tài)的炎涼和親情的冷暖,又不是歷盡滄桑。所以,仍然有所回應(yīng),或者說有所眷戀。夸張點說,作為作家的張愛玲活到30歲就不再長歲數(shù),剩下的歲月基本上是生活在對30歲之前的回憶里。張愛玲是在寫作中回憶,在回憶中寫作,這是她在美國的生活形態(tài)。
創(chuàng)作優(yōu)點的“大團圓”
《小團圓》是張愛玲醞釀20多年的集大成之作,是精心的大作品。以往,張愛玲全部創(chuàng)作中的優(yōu)點都在《小團圓》中來了一個“大團圓”。
張愛玲最好的朋友宋淇曾建議張愛玲把《小團圓》的前兩章刪掉。我覺得在《小團圓》中,張愛玲是有非常明確的創(chuàng)作目的的,即給她30歲之前的歲月立傳。作為傳記生涯中的重要部分,前兩章寫的香港學(xué)生時代不可或缺,尤其是青年時代求學(xué)生涯的描寫,使《小團圓》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特別吻合張愛玲在美國之后學(xué)到的西方敘事模式——講故事從中間講起,不是從出生講起。像我們熟悉的中國作家的傳記,一開始就寫一個嬰兒落地,或者從死亡開始寫巨星隕落之類的。西方人喜歡從中間開始寫。所謂中間,是切進去的時間橫切面,往往對個人有劃時代的轉(zhuǎn)折意義,比如對張愛玲來說香港淪陷、學(xué)業(yè)中斷,以及母親赴港等等,在其成長史上都是很關(guān)鍵的。
請大家注意小說開頭,前5個字是“大考的早晨”。考試要來了,要考還沒考的時候最難熬。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對這種感覺很清楚,還沒有考的時候最難熬。所以,張愛玲最開始寫“大考的早晨”。她形容得非常有意思。她說這種大考的早晨是“所有戰(zhàn)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完全是等待”。這樣,小說的關(guān)鍵詞出來了——“等待”。而小說最后結(jié)尾完全重復(fù)小說的開頭。
老實說,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小說的開頭和結(jié)尾。這個“等待”完全可以概括張愛玲的情感生涯,也可以說確立了小說總的調(diào)子?鋸堻c說,張愛玲的一生也就是等待的一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