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能架在鼻梁上的眼鏡是誰創(chuàng)制的嗎?
一代制鏡大師孫云球
我國第一個為眼鏡以及其他各種“鏡”寫歷史的人是明末清初的孫云球。
我國宋朝就有人嘗試制造眼鏡,用天然水晶的折射率來糾正視力。到了元朝,從西域傳入了眼鏡。明朝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種叫“單照”的用具,其原理類似于現(xiàn)在的放大鏡,可以隨身攜帶,但不能架在鼻梁上。
能架在鼻梁上的眼鏡,是孫云球的偉大創(chuàng)造。
孫云球是明朝末年的吳江縣人,出生在崇禎三年(1630年),年輕的時候就不喜歡科舉考試,而熱衷于科學研究,他尤其喜歡在機械制造和測量數(shù)學方面下功夫,后來,孫云球又專門從事光學儀器的研制。
那個年代,還沒有架設在鼻梁上的眼鏡,只有拿在手中的“一片鏡”,俗稱“單照鏡”。明末姑蘇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祝枝山)就因高度近視,常用單照鏡“借光”。孫云球看到許多人由于視力不佳,做事不便,便暗下決心,要研制一種可以架在鼻梁上的眼鏡片。
當時,從國外傳入的眼鏡都是用玻璃磨制的。孫云球從宋朝人研究“眼鏡”的往事中得到啟發(fā),決定采用水晶作為鏡片的原料,進行手工磨制。經(jīng)過多次試驗,孫云球終于掌握了磨片對光的制鏡技術,他磨制出了適于60歲以上的老人使用的老花鏡,以及適于40歲以上的人使用的少花鏡,還有望遠鏡、近光鏡等眼鏡品種,讓需要者能根據(jù)視力的不同而佩戴眼鏡,達到清楚視物的效果。
孫云球不但依據(jù)不同視力缺陷磨制出各種度數(shù)的鏡片,而且對眼鏡的外觀形狀也進行了較大的改進,使原來只能手拿的單鏡片眼鏡發(fā)展到可以架在鼻梁上的帶眼鏡腿的雙鏡片眼鏡。
孫云球制造的眼鏡在當時轟動全國,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并被廣泛使用。
除了制造眼鏡,孫云球還把磨制成的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在一起,在我國最早制成了望遠鏡,當時,望遠鏡被稱為“千里鏡”。
孫云球還創(chuàng)制了“存目鏡(放大鏡)”,可以拿在手里看清極細小的東西,以及“察微鏡”(顯微鏡),由放大鏡和其他鏡子組合而成,能化小為大,明察秋毫。他研制出的“萬花鏡”(也稱“百花鏡”)能化一物為數(shù)十、數(shù)百;“幻容鏡”(類似現(xiàn)在的“哈哈鏡”)則能產(chǎn)生令人面目巨變、啼笑皆非的影像。
另外,孫云球還研制出“放光鏡”,這是探照燈一類的裝置,以凹面鏡放大光源后作為反光鏡,使光線向一個方向反射,比1779年俄羅斯人庫里賓將反光鏡放在光源后面制成的“探照燈”早100多年。孫云球還制成了“自然晷”(一種古老的時鐘),判定時間十分準確,并且創(chuàng)制了“夜明鏡”、“夕陽鏡”、“放光鏡”、“多面鏡”、“鴛鴦鏡”、“半鏡”、“火鏡”等。
后來,孫云球將自己的制鏡經(jīng)驗寫成了一部書,名叫《鏡史》,此書刊行時,他請自己的母親寫序,感激母親對他的培育之恩!剁R史》系統(tǒng)地闡述了制鏡的歷史、原理和方法。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將孫云球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及其成就寫進了他的專著中。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孫云球去世,但是,他的偉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他寫的《鏡史》一書,成了人類歷史上難以磨滅的記憶,世代流傳。
□王吳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