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lǐng)導(dǎo)人毛澤東在北京與世長辭。今天,2009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已整整33年,新中國也即將走過甲子歲月。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們透過毛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的講述,重溫歷史細節(jié)。
北京798藝術(shù)區(qū)深處,“菊香書屋”的玻璃門,隨著年輕人進進出出的步伐,把傍晚的陽光來回推擋。
純白襯衫,鮮紅圍巾,孔東梅在這座屬于她的包豪斯藝術(shù)空間內(nèi)顯得悠閑自在。背景中一排關(guān)于外公毛澤東的傳記、雕塑、書畫……這些是798“菊香書屋”的標(biāo)識,當(dāng)然也是孔東梅身上抹不去的印記。一眼便能識別的,是她下巴上一顆與外公一樣“卓爾不群”的偉人痣。
1949年至1966年的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是毛澤東那段時間里大部分活動的場所。之所以要將菊香書屋“搬”到798,孔東梅既想為之留下點什么,“也是我們這一代對紅色文化的解讀”。除了孔東梅從798買回家的一張外公的巨大畫像外,母親李敏對孔東梅的“后現(xiàn)代”解讀是無法理解的,“但是她寬容接受”。
“我不想告訴別人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以它們存在的狀態(tài)展示給別人,至于如何評價是別人的事!笨讝|梅努力要做的,是還原外公的人性,“而不是外界傳揚的神話,他是個領(lǐng)袖,同時他也是個丈夫、父親和我的外公……”
孤獨晚年
“你為什么不常來看我呢”
從毛澤東患病到去世,李敏一共只見了他三次。去往中南海的路上,李敏以為父親已轉(zhuǎn)危為安,沒想到到達后看到的卻是父親的遺容!皨寢屖曂纯,要求為外公守靈”,卻遭到江青拒絕。無奈之下,李敏也只能排著隊,隨著首都瞻仰毛澤東遺容的長長隊伍進入靈堂,向父親告別
孔東梅得以降生于世,還得歸功于外公的一句話。
“之前母親是不打算把我生下來的!鄙鲜兰o(jì)70年代初,“文革”如火如荼,要不要把腹中的孩子生下來,懷孕的李敏面對動蕩的社會局勢產(chǎn)生了猶豫。其向父親毛澤東征詢意見,得到的回答是:“要,生活再困難,也是應(yīng)該要這個孩子的!
孩子降生后,李敏將孩子的照片拿到毛澤東跟前,毛澤東當(dāng)即給她取名“東梅”,“東”是他名字里的一個字,“梅”是他最喜愛的花。
“文革”中,李敏很難見到父親。“那時候,中南海近在咫尺,母親卻覺得它遠在天涯!
1960年,孔東梅的哥哥出生在中南海。毛澤東煞是高興,時常抱起小外孫親個沒完。然而江青卻一貫對李敏一家冷漠置之。李敏考慮再三,向毛澤東提出搬出中南海。毛澤東聽聞,頗有感觸:“手心手背都是手上的肉啊!”
最后李敏夫婦商量,先搬到中南海內(nèi)較偏僻的一棟平房居住,自己做飯,同時保持與父親的來往。毛澤東則有空便去看看女兒一家,說說笑笑,三代同堂氛圍祥和。一段時間后,一家人便搬出了中南海,出入中南海的證件也被收回。
1964年,李敏夫婦搬到了兵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生活。離開中南海后,“母親從未主動和外公談起出走的原因”。毛澤東一次問起,她也僅是簡單回答:中南海門檻太高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