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結束的第14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聲稱要打造“藝術品的廣交會”。和“我的朋友胡適之”一樣,藝博會“錨定”廣交會,是聰明的想法;不過,這種想法說說容易,做起來太難。
“我的朋友胡適之”隨便說說無傷大雅,可藝博會要和廣交會“錨定”,則大有講究!皬V交會”姓什么?恐怕藝博會未必清晰。姓“廣”?不是,它似乎姓“獨 ”。其他且不說,歷史上國家賦予的“一口通商”的壟斷地位是其最“獨特”的優(yōu)勢;廣交會正是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做大做強,創(chuàng)造了許多“獨門秘笈”的。先天優(yōu)勢加后天努力,才成就了廣交會的輝煌。而當今中國,一線城市的藝博會已是群峰并矗,廣州藝博會沒有任何先天優(yōu)勢可言。廣州也已經(jīng)開始承認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如組織方就公開說不想在專業(yè)上追求和京滬“抗衡”,退而求其次,要做“藝術品的廣交會”。
這么一說,讓人感覺“藝術品的廣交會”主要看成交額就行,可以不用怎么注重專業(yè)似的。確實,本次藝博會就出現(xiàn)了一些畫廊裹挾著疑似“文德路行貨”前來與上海畫廊展示的柯羅等歐洲油畫大師杰作以及王肇民、賴少其等精品同場“斗寶”的怪現(xiàn)狀。我們都知道 “木桶短板效應”,看了如此場面,直讓人擔心:廣州藝博會究竟還有沒有標準?
話說回來,就算是看成交額,也應該知道:藝術品的產(chǎn)品屬性和土特產(chǎn)、鋼鐵產(chǎn)品等存在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既然是“藝術品”,藝術含量、文化價值才是決定其價格的關鍵性因素。比如,此次藝博會上幾個巴掌大的一幅柯羅作品叫價2000萬元,和那些賣價200元、名為藝術品實為工藝品的玩意兒相比,一張頂你10萬張。
市場和專業(yè),應該更緊密地結合,而不是分開,這樣才能賺大錢,這樣才能體現(xiàn)“藝術品的廣交會”而非“鞋類廣交會”、“褲子廣交會” 的特點。弱化專業(yè),等于放棄了真正的藝術品市場。提出要打造“藝術品的廣交會”,很有志氣;可是,以為打造“藝術品的廣交會”就可以弱化專業(yè),很沒道理,很沒出息。
雖然“成交才是硬道理”,可也不能做“一錘子買賣”,藝博會還有一個引領市場的功能,否則,干啥需要堂堂的廣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美協(xié)出面聯(lián)合主辦?搞得不好,就算沒人說砸的是廣州文化的牌子,光是這兩大主辦機構的臉面,也不光彩。
張演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