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包括新民晚報在內(nèi)的上海媒體,都用較大的篇幅和較顯著的地位報道了靜安區(qū)的一個小小舉動。
這個小小舉動,是推出了“100元做一天老上海人”活動。這個活動,是原來靜安“弄堂游”的延續(xù)。今年,“弄堂游”有了一個“新概念”,叫做“世博人家”。這個“新概念”安得巧妙。媒體紛紛用突出的版面來報道,應該也是看在“世博”這個概念上。因為,迎世博,是現(xiàn)在上海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這項活動的內(nèi)容包括到居民家中品茶、學做手工藝品、學說上海話等?傊,是在上海的弄堂里,當一天“上海人”。
這樣的創(chuàng)意,很有意思,相信會受歡迎。但是,這個有意思的活動,僅僅把目標人群,定為外國人,有點可惜。我以為,“世博人家”不妨眼光向內(nèi),“內(nèi)外兼修”,把這個活動,向上海人開放,特別是上海的小朋友們。
也許有人會說,上海的小朋友本來就是上海人,還用得著特意去“當一天上海人”嗎?
我只要問兩個問題,就可以說明讓上海的小朋友“當上海人”的必要性。一、現(xiàn)在,有多少上海小朋友是在弄堂里長大的?二、現(xiàn)在,有多少上海小朋友會說上海話?
正如北京的象征,是胡同,是四合院一樣,上海的象征,是弄堂,是石庫門。所謂海派文化,根植的土壤,就是上海的弄堂,就是上海話。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上海的老弄堂紛紛被新建小區(qū)所替代。如今,上海保留下來的弄堂,并不多。上海的小朋友們,真正懂得弄堂生活的滋味,會說一口道地上海話的,太少了。有人認為,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很正常。我倒覺得,這太可惜了。
其實,鄉(xiāng)土知識教育,本應納入教育體系。我們應該首先教育每一個孩子熱愛家鄉(xiāng),進而教育他們愛國家,愛地球。2003年,教育部曾頒布條例,允許各地開發(fā)自己的本土教材。但是,大概是應試教育的力量實在太強大,鄉(xiāng)土教育仍然顯得非常單薄。北大教授錢理群認為,“在全球化趨勢下,年輕一代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產(chǎn)生了認識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離感。而鄉(xiāng)土知識的普及其實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找我們民族國家的根,建立學生和鄉(xiāng)土的精神血緣聯(lián)系”。對于土生土長的上海孩子來說,知道一點弄堂生活,會說一口上海話,應該是最起碼的。而像靜安“世博人家”這樣的活動,不正是鄉(xiāng)土教育的最好課堂嗎?校長、老師們常常為孩子的春游、秋游太單調(diào)而發(fā)愁,為什么不帶孩子們游一游身邊的弄堂呢?那么多學校標榜自己是中英文“雙語教育”,為什么就不能把學校辦成普通話、上海話“雙語學校”呢?
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要讓上海的孩子們體會到這一點,首先應該讓他們讀懂并且愛上他們居住的這個城市。(李天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