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從道理上說,和平獎應該脫離政治,完全從人性和人道主義角度去考慮,否則必然會有失偏頗。然而,“和平”二字往往擺脫不了政治,這便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尷尬
記者/王艷
10月14日,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和聯(lián)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yè)委員會(簡稱IPCC)。
這是一個“大熱”與“黑馬”的組合,獲獎后兩者的表現(xiàn)也是大相徑庭。
戈爾在第一時間發(fā)表了修辭嚴謹?shù)臅媛暶,承諾將獎金捐給自己創(chuàng)辦的“氣候保護聯(lián)盟”!澳軌颢@得諾貝爾獎,我感到非常榮幸。我們整個星球確實面臨一種緊急狀態(tài)。氣候危機并非政治性的危機,而是對全人類的道義和精神挑戰(zhàn)。”
另一個得獎者則缺乏準備!拔医^對沒有想到我們會獲獎,真的,這使我們感到不知所措! IPCC主席拉杰德拉•帕喬里說。
戈爾的貢獻
諾貝爾委員會說,戈爾是“讓全球懂得必須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貢獻最大的個人”。
2006年5月,戈爾投資并擔任主演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首映。影片串聯(lián)了發(fā)生于全球的災難現(xiàn)象,從冰架坍塌到土地焦灼,從失去循環(huán)能力的洋流到動植物的滅絕,呈現(xiàn)出種種蝴蝶效應背后的真相——人類制造的溫室效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毀滅人類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影片的內容,其實是一個重復了至少1000次的演講,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兩個月就影響了兩百萬人,出乎意料地獲得高票房,還贏得了兩項奧斯卡獎。如同諾貝爾委員會的說法:“他在影片、演說、講課中提及的氣候變化警告,大大提升了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程度。”
“戈爾先生在本片中完全脫離了政治性演講的外殼,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個人魅力,以一種幽默而又客觀的態(tài)度給觀眾們羅列了種種事實,讓他們自己去得出結論。到了最后,所有的觀眾都被讓人難以忘懷的畫面深深打動,以至于都坐不住了!薄墩嫦唷返膶а莨鸥D吩u價說。
然而,環(huán)保并不是《真相》的惟一主題。它還是戈爾的個人史——一個政治家為了環(huán)境保護不斷遭遇非議,甚至斷送了總統(tǒng)夢。
影片中,戈爾在1992年競選副總統(tǒng)時,被老布什嘲笑為“臭氧人”,完全脫離美國的生活實際。那時的選民,對“溫室效應”一詞還十分生疏。
2000年大選,戈爾聲稱要限制煤炭工業(yè)以優(yōu)化環(huán)境,這讓煤炭工業(yè)發(fā)達的西弗吉尼亞州的選民很不高興,結果他們把5張選票都給了小布什。一位白宮高級職員感嘆說:“這簡直是一場建立在燃煤基礎上的勝利。”
在這些交錯的影像片段中,戈爾突出了失意政客的身份。
眾所周知,美國是溫室效應的最大肇事國。然而布什政府認為,過多的環(huán)保措施可能抑制經濟增長,所以拒絕簽署各國為阻止全球變暖達成的《京都議定書》。在攻擊當局政策時,戈爾沒有吝嗇言辭。
濃烈的政治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警世意味,也給懷疑論者留下了口實。
德國之聲評論說,戈爾的紀錄片所表現(xiàn)的是地球氣候變暖,但更多的卻是戈爾本人;沒有戈爾,該片不過是眾多科教影片中的一個。
除去《真相》,戈爾還組織了一場名為“拯救地球”的超大型音樂會。音樂會在悉尼、東京、上海、漢堡、倫敦、約翰內斯堡、里約熱內盧和紐約同一天舉行,150位歌星24小時不間斷演出。
反貧困演唱會的組織者鮑博•吉爾多夫認為,戈爾的精力用錯了地方:“為什么他要組織這個演唱會?為了讓我們知道溫室效應嗎?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問題很多年了!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