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8月28日電 據(jù)日本《中文導報》報道,2007年,在日中國人登錄人口為60萬6889人,首次超過在日韓國人和朝鮮人,躍居外國人榜首,在整個外國人社會的構成比為28.2%,成為“最大勢力”。2008年,在日中國人登錄人口為65萬5377人,比上一年增長8.0%。再加上日本國籍的華人等,在日華人總數(shù)估計已達82萬,突破百萬大關指日可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華人團體卻缺席日本選舉活動。
目前,爭取外國人地方參政權運動在日本風起云涌,在這次眾議院大選中被視為穩(wěn)操勝券的民主黨也許諾“奪取政權后將積極推動永住外國人獲得地方選舉權”,外國人參政機遇日漸成熟。從在日華人社會來看,雖然有許多取得日本國籍的個人有權者積極參加投票,但是華人社會在選舉中沒有整體性的組織活動、缺乏群體性的意見傾向、沒有出現(xiàn)促進華人參政的社團組織,事實上在日本的政治選舉中處于缺席狀態(tài)——這與在日韓國人社會涌現(xiàn)出強烈的參政意識和參政行為形成了鮮明對照。
據(jù)《中文導報》調(diào)查,從華人社會來看,目前還沒有在政治選舉和參政問題上希望表達自己心聲的政治團體,而華僑華人集中的三大中華街,都本著“在商言商、不問政治”的的原則,一貫對日本的選舉保持謹慎距離,不做呼吁和組織活動。神戶南京街振興組合指出:對于各政黨的選舉活動,我們一概不介入,不為任何政黨和候選人做任何宣傳活動。
歷年來,在促進永住外國人獲得地方參政權的活動中,幾乎看不到華人團體的參與。2007年11月7日,由韓國、菲律賓、巴西、美國等市民組織參加的永住外國人要求地方參政權全國集會在東京舉行。來自全國的在日韓國人、永住外國人及日本市民5000人參加了總決起大會,并舉行了游行活動,要求日本國會早日通過給予永住外國人參政權法案,其中沒有華人團體的影子。
2009年5月31日,在日多國籍永住者要求外國人獲得地方參政權的全國集會在東京舉行,形成了爭取地方參政權的最新高潮。當天,民主黨副代表圓由子、公明黨副干事長魚住裕一郎、共產(chǎn)黨總務部會長鹽川鐵也、新黨日本副代表有田芳生等政界人士參加了集會,聲援永住外國人獲得參政權。其中,也沒有華人社團的影子。
在社團以外,外裔議員在爭取外國人獲得地方參政權活動中的表現(xiàn)也形成了鮮明對照。
在2007年的集會上,韓國裔日本國會議員白真勛(參議院議員、民主黨比例)手握麥克風,以充滿自信的主人翁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講壇上,使會場的氣氛達到高潮。白真勛說:日本從古代開始就接受了很多異民族,大家與日本人形成一體,支撐社區(qū)的經(jīng)濟與生活,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接受韓國人,并給予韓國人參政權,是日本的國益,小澤一郎代表也積極支持給予永住外國人參政權。
與此相對,日本惟一的現(xiàn)役華裔參議員蓮舫,在民主黨內(nèi)卻不是“支持派”,而是“慎重派”。2008年1月,民主黨內(nèi)成立了“推進永住外國人居民法律地位議員聯(lián)盟”,目的是在通常國會上提出給予永住外國人地方選舉權的法案,并使之通過,議員聯(lián)盟會長是岡田克也。今年4月,該聯(lián)盟等邀請評論家櫻井良子舉行學習會。櫻井說:要取得參政權,就應該取得日本國籍。蓮舫等議員表示“對此有強烈的共鳴”,但是岡田克也反對。他說:我們不能容忍“要想得到選舉權,就要拋棄自己的國籍這種說法”。
近年,希望華人社群團結參政的意識日漸抬頭。幾位日籍華人已經(jīng)行動起來,他們曾給《中文導報》發(fā)來了呼吁信,呼吁有選票的華人團結起來,“不要將你寶貴的一票投給討厭中國的議員、右翼議員”。寫信來的是櫪木縣的王嘉瑞先生,與他志同道合的還有5位先生!靶袆悠饋怼薄@是幾位日籍華人不約而同想到的!叭毡居心菢佣嗟娜A人團體,但多數(shù)都是學者們、技術者們搞的團體,還沒有像在日韓國民團、朝鮮總連那樣的團結性組織!
但是,這種行動呼吁在華人社會還沒有獲得反響,也沒引起華人社團的回應。在日老華人一貫秉持“在商言商”的原則,主動和日本國內(nèi)政治保持一定距離;新華人雖然熱心于在中日關系中搭橋引線者不乏其人,但對華人的政治權利問題卻很少問津。
與選舉缺席,或者說政治缺席的華人團體相比,在日韓國人團體則表現(xiàn)活躍。在日本大韓民國民團最近正式做出決議,在8月30日實施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明確支援贊成給予外國人地方參政權的各黨候補——這是民團自1946年設立以來,首次在全國規(guī)模的選舉中展開系統(tǒng)性支援活動。
事實上,爭取在日外國人獲得選舉權,不僅僅是外國人的人權問題,也是促進少子化、高齡化的日本走國際化和多元化道路,維持生產(chǎn)規(guī)模和生活基礎,走向更加繁榮、發(fā)展的一項運動。在日外國人的“最大勢力”華人團體在選舉政治中習慣缺席,不能不令人感到失落與遺憾。(張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