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jīng)該報許可。)
一場針對外國移民及外籍務工的清理整頓運動即將在俄羅斯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商人感到了不安
2007元旦前夕,李信從莫斯科回到了在河北的老家,由于生意忙碌,幾年來,這是他第一次回中國過新年。
在新年的朋友聚會上,當被問起俄羅斯的生意時,李信一邊喝著悶酒,一邊嘟囔說:“在俄羅斯原來值20萬美金的集裝箱,現(xiàn)在降到四五萬美金都沒人要!
這位在莫斯科做皮貨買賣的中國商人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一場針對外國移民及外籍務工的清理整頓運動即將在俄羅斯全國范圍內開展。
2006年10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親自下令督導俄政府整頓經(jīng)濟秩序之后,11月15日,俄聯(lián)邦政府總理馬上就頒布了一個將在2007年1月15日生效的第683號政府令,宣布從2007年1月1日起,外國務工者將被禁止在俄羅斯從事酒類和藥品貿易。
按照規(guī)定,從2007年1月15日到4月1日,外國人在售貨攤點、自由市場及“商店以外的場所”進行零售業(yè)的人數(shù)應限制在零售業(yè)總人數(shù)的40%;從2007年4月1日到12月31日,外國人在零售業(yè)總人數(shù)所占比例降為0,也就是說禁止外國人從事零售業(yè)。
近年來,俄羅斯政府已開始重新審視以外國商販及靠“灰色清關”進來的外國產(chǎn)品為主的“自由市場”,開始重新考慮其為俄羅斯民眾所帶來的便利及其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之間的利害關系。
“讓本地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進入市場,讓本地居民在市場做生意能有利可圖 ”是俄羅斯政府期望達到的目標,但是能否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利可圖”并不容樂觀。
措施出臺后不久,莫斯科市政府在去年11月底就已率先體驗到了即將實施的限制市場上外國勞動力政策所帶來的后果:首批市場檢查已經(jīng)讓來自高加索地區(qū)的人紛紛離開了市場,但市政府按照總統(tǒng)普京的指示為本國生產(chǎn)者預留的攤點依舊是空空蕩蕩。
一位負責切爾基佐夫市場管理的俄羅斯小伙子對《國際先驅導報》說:“禁止外國人從業(yè)是不可能的,那樣市場就搞不下去了,我們(這些市場管理者)也要生活、吃飯。”
對中國商人的影響也并不報道中那么悲觀,除了遠東地區(qū)的一部分中國商人受到一定程度波及而低價甩賣之外,莫斯科還沒有受到真正的影響。
切爾基佐夫市場位于莫斯科市東部近郊,是莫斯科華人最集中的地方。1月1日至8日是俄羅斯新年假期,全國放假,但記者看到市場并未因此顯得冷清,依然一派熱鬧景象。
因此,像李信一樣多次見識過俄羅斯市場整頓的中國商人,至少在1月15日來臨之前,都還沒有決定撤出俄羅斯市場:“至少我認為我們的商品之所在能在俄羅斯生存,是因為其本身具有競爭力,所以我們仍然會在俄羅斯堅持下去!”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