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4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今日刊文說,新加坡華族學生學習華文的熱情始終提不起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學習動力,而動力缺乏的原因在于華文的社會地位和應用價值不高。文章認為,新加坡的華文教育的當務之急不是單純的改進教學法,而是如何讓學生獲得并增強學習華文的動力。
文章摘錄如下:
無論做什么事,目的是動力的源泉,只有目的明確,動力才能充足、強勁、持久。華文學習也不例外。頑強的學習毅力來自既定的崇高目標,而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華文的應用價值是學習華文的動力。
新加坡獨立44年了,華族學生學習華文的熱情始終提不起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學習動力,而動力缺乏的原因在于華文的社會地位和應用價值不高。按理,學華文是不能太考慮功利的,無奈新加坡的現(xiàn)實生活迫使新加坡人不能不考慮功利,甚至把它放在首位。
母語的轉換
一個引人矚目的數(shù)字是新加坡學齡兒童入學前講英語的已從10年前的43%增加到今年的59%。按照這種增長速度,不用30年,新加坡的華族青少年就“脫華入英”、“去華語化”了,他們“脫華”主要不是在生活習慣上,而是在母語(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的轉換上。
當英語成為新加坡華族的母語,而華語喪失其母語地位淪為外語的時候,新加坡將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眼前。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度里,官方語文有四種: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英語。但是在新加坡語文價值的天平上,英語大大地高于其他三種語文,過去不平衡,現(xiàn)在不平衡,將來也不會平衡。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一個新加坡華人若能通曉或精通英語,即使粗通甚至不通華語華文,可以當大公司大企業(yè)的CEO,如果從政,可以當部長甚至出任更高的職位;反之,不通英語,即使通曉或精通華語華文,“一官”是沒份的了,“半職”或可謀得。華英兩種語文社會地位與經濟價值落差之大有如天壤之別。此情此景發(fā)生在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度里,或許令外人不解甚至覺得未免殘酷,然而這是新加坡的現(xiàn)實。
國情決定雙語教育政策
國情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制定本國政策的重要依據(jù)和出發(fā)點。新加坡的國情決定了它從獨立建國的那一天起就實施雙語教育政策,因而雙語教育是新加坡的基石。基石的特點是堅實、穩(wěn)固、持久,因而具有不可動搖性和不可更易性。事實證明雙語政策在經濟價值和文化認同上早已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并將繼續(xù)凸顯其正面的效應。
新加坡語文界的前輩盧紹昌先生在32年前發(fā)表過一篇題為《中英雙重語文的類型》的論文,今天讀來,依然親切。他將學習雙語的結果概括為六種類型:左右逢源型,相輔相成型,一枝獨秀型,差強人意型,殘缺不全型,徒勞無功型。左右逢源型是兩種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都很高強;相輔相成型是兩種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都相當強,不過,比較起來有高下之分,可以互補;一枝獨秀型是一種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非常高強,另一種則“微不足道”;差強人意型是兩種語文都只達到輔助的功能,不能發(fā)揮主要的功能,都是“半桶水”;殘缺不全型是指英文或華文只有一種具有輔助的功能,另一種則毫無成效;徒勞無功型是指兩種語文聽說能力或許還有一些,讀寫的能力都“付諸闕如”,“是地地道道的文盲”。
從總體上來評估,新加坡今天的中四畢業(yè)生應歸屬前四種類型,一、二、三三種恐怕都是少數(shù),第四種比較多。第四種就是“半桶水”那種,我認為還是不錯的。因為“半桶”是提升成“一桶”的基礎,而兩個“半桶”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補成“一桶”的。盧先生也認為只要努力,從差強人意型轉化為相輔相成型是“沒有理由辦不到的”。因此,我認為新加坡實施雙語教育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新加坡有的學者認為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是失敗的,我認為這個結論還是可以商榷的。
華文教育需要改進和提升
我們不能說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是失敗的,但是我們可以說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是需要改進和提升的,而改進和提升主要不是在教學方法上。一輪又一輪的華文教改,改得還少嗎?我認為新加坡的華文老師都變成孫悟空了,還有什么方法沒用上?“以英學華”也不是什么新方法啊,華文B課程不就用英語作為教學輔助語言了嗎,華文課本中的詞語注釋附有英文,不是由來已久的事嗎?
以前,新加坡老喜歡到中國去尋找靈丹妙藥,可是兩國國情完全不同,中國的哪一種教學法是真正適合新加坡的呢?外來的和尚不了解、不熟悉新加坡的國情,他們念的經多半不適合新加坡。例如新加坡不知請了多少中國專家來介紹識字教學的方法,如今回顧一下,到底哪一種是適合新加坡并被廣泛推廣的呢?還有教材,上一輪的教材還沒有編完,下一輪教改的鑼鼓又敲響了。教材缺乏穩(wěn)定性,更新是傷筋動骨的事,不能想換就換。換來換去換出了什么名堂沒有?如果沒有什么大的不同,豈不是折騰?
新加坡的華文教育與其在方法上兜圈子,不如多考慮考慮華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多考慮考慮如何提升華語文的地位,多考慮考慮如何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學習目的性的宣傳與教育。當務之急是要讓學生獲得并增強學習華文的動力。吳俊剛先生說:“對于語言的學習,環(huán)境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單純地在教學法上下功夫,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彼脑捛兄幸,也道出了我的心聲。(汪惠迪,作者是新加坡報業(yè)控股前華文報語文顧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