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心目中的中華青春偶像”評選揭曉,按得票多少排序,楊利偉、姚明、丁磊、吳小莉、鄧亞萍5位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當代青年當選首屆“中華青春偶像”。
長期以來,人們一提到“偶像”,馬上聯(lián)想起的就是演藝界、體育界的“明星”。但是,“青春偶像”評選活動的主辦方,希望能賦予“偶像”以全新的定義,評選出青年心目中既能為國家、社會、集體做出巨大貢獻,又有人格魅力的青年楷模,引領一代青年健康成長。
最終會是什么結果?年輕人會把選票投給誰呢?去年,評選中國“20世紀十大文化偶像”中,“魯迅與張國榮比肩,巴金跟王菲同道”的尷尬情景記憶猶新。
不久前,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專題調查歷歷在目: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著“偶像崇拜”現(xiàn)象。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視界和體育界“明星”。
現(xiàn)在,懸在嗓子眼的心終于放了下來,“慶幸”的是,得票較高的香港藝人劉德華與得票排名居首位的楊利偉相差了4萬多票。于是乎,主辦方對評選結果作出了圓滿的詮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人物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普遍認同。
當然,這樣的詮釋無可厚非。因為,這5位“青春偶像”身上所體現(xiàn)的特質代表了當代青少年主流價值觀。但是我想,倘若“青春偶像”評選再現(xiàn)“文化偶像”的尷尬,該怎么辦?
此次“青春偶像”評選活動啟動時,組委會曾明確聲言:將根據(jù)投票情況,揭曉得票最高的10-15名青年為“青春偶像”。然而,為什么最終只評選出5名呢?
組委會沒有作出交代,讓人不免生出疑竇來:是不是加上后5-10名,上述詮釋就不圓滿,有了缺憾?在38萬張選票中,香港藝人劉德華與位居榜首的楊利偉差了4萬多票,那么與“叼陪末座”的鄧亞萍差了多少票呢?是不是在某些主事者心目中認為,劉德華們入榜,就難圓“青年楷!敝f了?不無擔憂:今年是首屆,下一屆哪顆“星”(影星、歌星、球星)折桂了,該怎么辦?
“青春偶像”太沉重了!給“青春偶像”冠以“中華”二字,就更沉重了!其實,愚以為,我們大可不必賦予“偶像”以“全新的定義”,“青春偶像”就是“青春偶像”,何必一定要與“青年楷!碑嬌系忍柲兀∥蚁,青少年們即使再敬佩楊利偉,恐怕也很難接受將影視片《中國人眼中的太空》也叫作“青春偶像劇”。
偶像是一種流行,“偶像崇拜”是少男少女們的一種青春期心理現(xiàn)象。他們也許會“追星”一陣子,但決不會“追星”一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閱歷的沉淀,當初的盲從和沖動,會成為年輕人一種美好的回憶,也有助于他們的成長。
年輕人當然應該有勵志的“青年楷!保且部梢杂锈榈摹扒啻号枷瘛。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選樹楷模、英雄、標兵,但是我們無須指責貶抑他們心目中的“最愛”。社會生活是多彩的,精神需求應該是多元的。
給青少年一方自由呼吸的小天地吧,別叫“青春偶像”太沉重了!(稿件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過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