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强奸视频,亚洲人精品69堂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能源頻道

千余水電站密布白龍江舟曲引發(fā)生態(tài)追問

2010年08月10日 10:3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作為我國四大泥石流危害區(qū)之一,甘肅舟曲白龍江中游的滑坡泥石流,在張啟榮看來“非常普遍”。

  張啟榮是白龍江林業(yè)管理局白水江林業(yè)局房產科科長。8月9日上午,他正在趕往舟曲縣泥石流災害現場的路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他稱:“整個白龍江地區(qū)的地質災害很多,由于處在多個地震帶交匯處,地質結構非常復雜。這次災難與白龍江沿岸采礦、修建水電站有一定的關系!

  舊稱羌水的白龍江,發(fā)源于甘、青、川交界處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附近,為嘉陵江一級支流,沿途有多條河流和近400條溪流注入。但目前,它卻被大小不一的水電站所“困擾”,同時由于采礦、植被破壞等影響,生態(tài)極度脆弱。

  千余水電站布道白龍江

  張啟榮說,如果沿著白龍江的每條支流行走,都會看到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拔覀兺ㄟ^相關資料和實地考察得出,共有上千座,這些水電站裝機容量不等,大的在二、三十萬千瓦左右,小一些的則為五、六千千瓦,而更多的是幾百千瓦的小水電站!

  得天獨厚的水力資源,使得近年來大小不一的水電站紛紛上馬。被當地人稱為“一江兩河”的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其在舟曲縣境內形成的支流共有40多條,總徑流量36.88億立方米。

  而白龍江流經迭部縣、舟曲縣、隴南地區(qū)的宕昌縣、武都縣、文縣,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在甘肅境內流長381.5公里。根據張啟榮的介紹,在難以計數的白龍江支流上面,都會見到水電站。

  張啟榮在甘南生活了35年,對這個地區(qū)的情況比較了解。他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白龍江就在修建水電站。根據我多年的統(tǒng)計,每條支流上的小水電站,平均有四、五個,容量為500千瓦左右的電站很多!

  僅以拱壩河為例,該河流中有30座左右的水電站;博峪河有27座水電站。而這已是張啟榮前些年的統(tǒng)計數據,在這幾年中,白龍江及其支流上的水電站建設步伐,一直在持續(xù)。

  記者了解到,白龍江支流有白水江、讓水河、小團魚河、碧峰溝、石龍溝等。而僅以白水江支流為例,它又有白馬峪河、丹堡河等支流。

  舟曲縣城關鎮(zhèn)鎮(zhèn)長周識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白龍江位于舟曲段的水電站有36座,這些都是裝機容量較大的水電站。現在有一些水電站還在建設之中,有的則已經竣工使用了。

  四川省地礦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范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對于白龍江流域有上千座水電站的說法,給予了支持。

  他說,這個說法是可靠的,因為僅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共有300多座,如果將隴南、文縣等地的水電站數量加起來,數量遠遠超過千座。

  招商引資“交手”天保工程

  張啟榮舉例說,僅他所在的單位——白水江林業(yè)局就有兩座水電站,皆于上世紀70年代修建,當時裝機容量很小,經2000年擴容改造之后,目前一座能達到1800千瓦,另一座為2000千瓦。正因自己曾參加過水電站的建設,加之這些年負責實施“天保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他對白龍江流域的水電站建設頗為熟悉。

  而這種熟悉是長期以來在實施“天保工程”中與各個水電站“交手”的結果。由于在實施天然林保護的過程中,最初規(guī)劃、或是已經成型的林地,在修建水電站時常被破壞,而交涉的結果常常不理想。

  張啟榮說,由于大部分水電站是通過招商引資而來,其有當地政府的批文、有環(huán)境評價報告,因此在“交力”的過程中,摩擦不斷。

  上世紀末,隨著各地“天保工程”的實施,曾經被一些當地政府視為經濟來源的“伐木產業(yè)”漸漸不被允許,于是有條件上馬水電站的地方,又將此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

  根據舟曲縣水土保持局公開的資料顯示,為了促進舟曲縣經濟發(fā)展,2003年開始,舟曲縣出臺許多優(yōu)惠政策招商引資,大力開發(fā)水力資源修建水電站。

  從2003年至2007年,共有53個水電開發(fā)建設項目簽訂合同,其中41個水電開發(fā)建設項目已建成或在建,另外12個馬上就要開展前期工作,這些水電開發(fā)建設項目占全縣各類開發(fā)建設項目的80%以上。據統(tǒng)計,上述41個在建或已建的水電站工程合計棄渣達3834.8萬立方米,水土流失預測量達74.9萬噸。

  此外,在這些水電站開發(fā)建設項目中,70%以上是由民營企業(yè)投資建設的,大多數企業(yè)主存在水土保持意識差、經營不規(guī)范等問題,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辦法,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會遭到一次嚴重的破壞。

  中國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副總工程師劉傳正曾經表示:“搞水電站、工程建設、建設公路鐵路、開采石油和天然氣,都會導致地表變形,并產生滑坡泥石流。”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當地一份材料中稱:“近年來,由于(白龍江流域)各地(市、縣)小水電開發(fā)、開礦、修路開發(fā)建設項目的增多,一方面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開發(fā)不當,給水土保持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很大影響,給人為滑坡泥石流的發(fā)生、發(fā)展帶來了很大隱患!

  多因素背后的脆弱生態(tài)

  記者查閱2006年的數據發(fā)現,白龍江流域的武都、文縣、宕昌、舟曲、迭部就有在建和未建的大型水電站98座。在這些水電站中,有水土保持方案的不足30%,有些雖然編制了水土保持方案,但基本上都沒有按方案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棄土、廢渣就地就近隨意傾倒。

  比如,僅舟曲兩河口至大川鄉(xiāng)安子坪10公里河段內就有石門坪、兩河口、虎家崖3座水電站,有數10萬噸開挖的棄土、廢渣直接傾倒或堆放在白龍江河道,沒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若遇特大暴雨極易釀成泥石流災害,危及下游兩岸村莊及隴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城區(qū)的安全。

  舟曲縣一位不愿具名的村干部稱,修建水電站后,山體被水浸泡松軟,水電站附近隨時都會發(fā)生滑坡。另外,修建水電站、采礦、挖沙使得整個河床上棄滿了亂石,一旦發(fā)生暴雨,這些石頭會被洪水裹挾,形成巨大的摧毀力。

  地質專家、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日前表示,大型工程的建設引起了當地(舟曲)地質結構的松動,沿途隨地傾倒了很多工程廢渣,這些廢渣在強降雨條件下,很容易垮塌并被沖進河道,堵塞泄洪河道,形成堰塞湖。

  根據兩年前 《甘肅經濟日報》的報道,在白龍江一處不到5公里的河段上,大約就有四、五十條采沙船轟鳴著,部分河床已大片裸露,大量機械在河面上作業(yè)的同時造成了河水污染,長期挖沙也使河床局部升高,給河道疏通和防洪留下了隱患。

  同步播報

  舟曲:無法預警的劫難?

   8月7日晚上11點半,甘肅舟曲縣狂風漫卷,暴雨如注,最終導致泥石流爆發(fā)。舟曲縣城關鎮(zhèn)鎮(zhèn)長周識宇事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泥石流是從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而來,先是將城關鎮(zhèn)月圓村整體掩埋,隨后順次漫過城關第一小學、北關村等地。

  城關鎮(zhèn)三眼村村支書馮虎林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稱,由于近年來,舟曲縣泥石流的發(fā)生非常普遍,群眾早已習慣了暴雨之后的“泥沙俱下”,因此警惕性不高。

  這個有著600多人的村子,在此次特大泥石流災害中,目前已有10多名村民遇難,房屋倒塌了四、五十間。馮虎林說:“泥石流持續(xù)了3個多小時,這樣的災難非常突然,我們之前沒有接到任何預警,或是通知!

  據他介紹,按照平素的情況,發(fā)生暴雨,如果有地質災害險情的話,鎮(zhèn)里都會電話通知,然后每個村子再通過高音喇叭向每位村民傳達,要求做好應對準備。這是當地“預警機制”的唯一辦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遺憾的是,馮并沒有接到通知。

  鎮(zhèn)長周識宇也對記者稱,鎮(zhèn)里沒有向各個村子發(fā)出通知,盡管多數村民關注了當天的天氣預報,但還是對這樣的災難預估不足。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名為 《白龍江中游滑坡泥石流防治與研究》的報告中稱,“每到汛期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都要制定山地災害和防汛預案,但大部分地方都停留在‘發(fā)發(fā)文件’的層面,對遇到突發(fā)性災害的疏散、撤離路線、避險場所缺乏檢查、落實,更缺乏防災避險的演習,遇到突發(fā)災害發(fā)生就顯得手忙腳亂,慌亂無措!

  多份科研資料表明,在舟曲縣所在的整個白龍江中游,當地預警系統(tǒng)已經建立了近20年,“但由于受經費的限制,監(jiān)測預警手段還很落后,除個別站點采用了滑坡泥石流自動報警儀器外,大部分站點都是人工值守式監(jiān)測,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目前尚屬空白,信息儲備系統(tǒng)滯后。” 記者 李澤民

參與互動(0)
【編輯:宋亞芬】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