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所寫的《包身工》,將上世紀30年代紗廠包身工的悲慘境遇描述得淋漓盡致。近日,《包身工》中的廠房原型在上海被發(fā)現(xiàn)。
8月4日,記者來到了楊浦區(qū)福寧路99弄。這里,就是夏衍筆下“楊樹浦福臨路東洋紗廠的工房”。正如文中所寫的那樣,“長方形的,紅磚墻嚴密地封鎖著的工房區(qū)域,像一條水門汀的弄堂馬路劃成狹長的兩塊。像鴿子籠一般地分得均勻”。除了紅磚墻已經(jīng)不見了以外,其他情況和夏衍文中描述的幾乎一樣。
夏衍所寫的《包身工》,將上世紀30年代紗廠包身工的悲慘境遇描述得淋漓盡致。近日,《包身工》中的廠房原型在上海被發(fā)現(xiàn)。
8月4日,記者來到了楊浦區(qū)福寧路99弄。這里,就是夏衍筆下“楊樹浦福臨路東洋紗廠的工房”。正如文中所寫的那樣,“長方形的,紅磚墻嚴密地封鎖著的工房區(qū)域,像一條水門汀的弄堂馬路劃成狹長的兩塊。像鴿子籠一般地分得均勻”。除了紅磚墻已經(jīng)不見了以外,其他情況和夏衍文中描述的幾乎一樣。
上世紀30年代,這里周邊都是日資棉紡廠的生產(chǎn)、生活區(qū)域。福寧路對面就是原滬東織布廠的后廠門,包身工們走不到50米就到廠里。
同期聲
居委會工作人員 朱先生(原來里面的包身工的房子 是夏衍說的 夏衍那時候說的是包身工的故事 那個時候包身工很苦的 當(dāng)時的(那段歷史)也是不堪回首 有的包身工 因為是女同志 就嫁出去 嫁掉了 有些人還是在原來的地方住著 多數(shù)是解放后 進入國棉十五廠進行新的調(diào)配了)
(正文)
住在30號的程老先生年過九旬,曾經(jīng)是日資紗廠的管理人員,對于當(dāng)年的情景他依然記得清清楚楚。
同期聲
居民 程先生(這里都是紡織廠工人 我們都是兩層房子 每一層房子不隔的 都是通的 不是(現(xiàn)在)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 每一間房子都是樓上一家 樓下一家 )
(那樓下一家一般要住多少人)
(一般住十七個人)
(那有沒有什么廚房間 衛(wèi)生間什么之類的)
(沒有沒有)
(正文)
93歲的周招弟自從1943年住進33號之后,就沒有離開過這里。
同期聲
居民 周招弟(兩袋米買的 光買個地板 這個地板也不是好的地板 買來我們再重新翻好的板 以前是包身工小姑娘睡覺的 搖來搖去的 有人介紹我說 我們那有個“三層閣”名稱叫“三層閣” 閣樓 名字叫“三層閣” 你暫時去住一會 不想一住住了幾十年)
(正文)
據(jù)居委會人員介紹,這些房屋建于1921年,距今已過去了整整九十年,而房屋的格局依然沒有大的變化:一樓前部是廚房,后面兩個房間;沿著幾乎90度的木樓梯上到二樓,有一個大房間和亭子間;再沿樓梯上到三樓,是后來搭建的閣樓。
對于這里的居民來說,“包身工”已經(jīng)是過去的歷史,他們迫切希望的,是住房條件的改善。
同期聲
居民 繆女士(我們這個房子原來是抗戰(zhàn)時間 包身工的房子 這么多年下來我們居民的生活條件居住條件是很差的 你看上面都是晾衣服 我們沒辦法都在外面晾衣服)
居民 程女士(這房子 自我出生 我在這已經(jīng)待了60年 是沒有任何變動 還是這樣的 所以房屋結(jié)構(gòu)是比較老了 希望國家能早一點改建吧)
(正文)
這樣一處凝結(jié)著上海歷史記憶的建筑,應(yīng)不應(yīng)該保護?如何保護?上海歷史文化風(fēng)貌保護專家王安石認為,重點在于保護她的人文記憶。
同期聲
歷史文化風(fēng)貌保護專家 王安石(像這類本身它沒有很大的保護價值,主要是人文歷史的,那么可以保存它部分的記憶,你不需要把一個區(qū)域全部保護下來,因為這樣涉及到當(dāng)?shù)厝嗣裆,所以這一般的來講可以典型的,適當(dāng)?shù)谋A粢恍,包身工原來的房子,那么這里可以搞一個陳列室,有這段歷史的一個展覽,豎個牌子。這個也可以的。這一段主要是一段人文歷史 它不是一個建筑的保護而是一個人文歷史的保護)
記者 徐明睿 張亨偉 楊思義(實習(xí))上海報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