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臺灣“五都”選舉投票已經不到一個月了,選戰(zhàn)越加激烈,國民黨、民進黨紛紛加強文宣攻勢,其中“中間選民”成為兩大陣營極力爭取拉攏的對象。民進黨27日打出最新一波競選廣告,啟動爭取3%中間選民大作戰(zhàn)。國民黨亦是不落人后。那么何謂“中間選民”?其有何特性?在藍綠陣營壁壘分明的臺灣,每逢選舉,中間選民又發(fā)揮著什么樣的能量?
“五都”候選人爭相拉攏
在“五都”選舉進入最后關鍵30天之際,民進黨推出最新競選廣告 “你一直都在”,希望催動無處不在卻又不見蹤影的中間選票,爭取在臺北市、新北市及大臺中都至少爭取到3%中間選民的支持。無獨有偶,國民黨籍臺北市長候選人郝龍斌近期的文宣攻勢,主打對象也包括了中間選民。而島內“名嘴”胡忠信早早強調,臺北市中間選民如何回籠,是未來數周內臺北市選情的決勝關鍵。
另外在大高雄,脫下“綠袍”后的無黨籍候選人楊秋興氣勢如虹橫跨 “藍橘綠”,號稱要“開創(chuàng)臺灣政壇第三條路”,著眼點也在于掙破民進黨意識形態(tài)束縛,在不同陣營間縱橫捭闔,以期吸引盡可能多的中間選民。楊秋興也在不同場合多次公開支持ECFA,且呼吁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要走向務實,令人耳目一新。臺媒評論認為,這些都是能贏得中間選民認可的元素。
中間選民“選人不選黨”
“五都”候選人都對中間選民的力量不敢小覷,那么,臺灣的中間選民都是些什么人?島內知名學者蘇嘉宏在電話中告訴導報記者,陳水扁曾經叫囂“臺灣沒有中間選民”,那是因為民進黨當政時大肆操弄族群,導致選民結構“非藍即綠”。但事實上,“五都”總人口合計多達1370萬,占到臺灣人口總數的60%,而且是臺灣都會區(qū)所在,選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理性的中間選民為數眾多。
與基本盤的 “鐵票”不同,中間選民又稱“游離票”,他們在選舉中沒有立場或是立場搖擺,最鮮明特點就是“選人不選黨”。狹義的中間選民約占島內選民總數的30%左右,其中一部分多為中產階級,社會地位較高,政治立場中立,崇尚民主政治。比起政黨色彩,他們更看重候選人本身的政見與能力,不易受選舉伎倆操縱,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重的議題更會 “嚇跑”這些人。而廣義的中間選民,還包括了淺藍和淺綠選民,以及那些對政治完全冷漠、對選舉完全不關心者。
決定兩次政黨輪替結果
臺灣各種類型的選舉眾多,不同選舉情勢下中間選民的具體功能各有分別。但整體而言,在臺灣兩次政黨輪替中,中間選民充分顯示出了自己的能量。
2000年“總統(tǒng)”大選,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臨門一腳”,促成陳水扁上臺。臺媒普遍認為,李遠哲對理性的中間選民具有強大號召力,這部分力量轉而支持陳水扁,對2000年“大選”產生重大影響。2004年 “大選”,綠營借助“兩顆子彈”鬧劇一夜翻盤,同樣是得到了中間選民的同情。但這部分選民與2000年的并非同一類型,他們屬于“感覺型”的,經常憑借自己的感覺決定投票傾向,扁任內“悲情牌”屢試不爽,被其操弄的就是這部分中間選民。
中間選民在年齡、性別分布上,也呈現出“老弱婦孺”特點。臺灣《聯合報》評論認為,昔日“紅衫軍”倒扁時,參加者多為婦女,與中間選民男女比例四六開相吻合。2008年“大選”,帥哥馬英九聯手68歲的蕭萬長,就主攻婦女、老人選票。而拿2000年“大選”民進黨的得票率,與2008年的相對照,可以發(fā)現理性的中間選民“放棄”了民進黨。
對“五都”選舉影響幾何?
那么中間選民會在這次關鍵的“五都”選舉中發(fā)揮多大功能,島內外學者看法各異。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李華球認為,現階段臺北市藍綠基本盤差距在10%左右,而在民調中,蘇貞昌在中間選民中的支持率則是郝龍斌的3倍。如果這個數字到投票時沒有變化,恐怕輸贏就系于這部分中間選民。
按照臺灣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的研究,今年來臺灣選民結構的變化可總結為“中間選民的崛起與位移”,“淺綠回歸”、“中間偏綠”、“淺藍中立”的態(tài)勢相當明顯,這對藍營“五都”成敗造成結構性壓力。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日前撰文指出,基本盤與中間選民將左右 “北三都”勝負。如果投票率在7成以上,國民黨在臺北市與新北市的勝選概率就大。
蘇嘉宏告訴導報記者,從歷次選舉可以發(fā)現,淺藍的投票積極性總是低于淺綠,這回“五都”對壘,國民黨可是大意不得。香港中評社昨日也發(fā)表分析文章指出,“雖然藍綠都在精心算計求勝選,但‘五都’選民的智慧也隨之升級”。言下之意,要得到包括中間選民在內的選民的青睞,“五都”候選人還得多多努力。(記者 燕子 林連金)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