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自2000年就任“總統(tǒng)”以來,已有7個國家與臺灣“斷交”,幾乎每年都有一國與其“厘清瓜葛”
在臺哥“斷交”之后,臺灣《中時電子報》做了一個網(wǎng)上調(diào)查,問“哥斯達黎加與我斷交,你的看法?”
結(jié)果38.9%的接受調(diào)查者也是選擇最多一項認為“扁政府鞏固邦誼不力,應該深切檢討”,還有21.4%的人認為“來來去去看多了,下次買一個回來”。
但問題是,陳水扁還有時間來改寫他留下的“外交糊涂賬”嗎?
阿扁留下一筆“糊涂賬”
陳水扁上臺7年來,“外交”上的“跛腳”成為一大敗績,而仔細盤點,臺當局這些年的所謂“外交”根本就是一筆“糊涂賬”。
陳自2000年就任“總統(tǒng)”以來,已有7個國家與臺灣“斷交”,臺灣的“邦交國”數(shù)量下降至24個,幾乎每年都有一國與其“厘清瓜葛”。
在這7年里,臺灣丟了“面積最大的邦交國”乍得(2006年),而傳統(tǒng)“友邦”——有著數(shù)十載“邦誼”的哥斯達黎加最終也“離臺而去”,難怪扁當局的“外交部長”黃志芳無奈提出請辭,但陳“總統(tǒng)”卻一邊說“這一點都不意外”,一邊把原因一股腦全推給大陸的“打壓、封鎖、孤立”。
陳水扁曾大幅增加高層出訪的頻率,大搞“烽火外交”,按扁當局的設計,就是要在國際上打起“游擊戰(zhàn)”,四處點燃“外交烽火”,讓中國大陸“首尾難顧”。為此陳水扁曾多次赴拉丁美洲、非洲“邦交國”活動,結(jié)果“烽火外交”不僅沒有拓展“邦交國”,反而“火燒自己的屁股”,先后丟掉馬其頓(2001年)、利比里亞(2003年)、多米尼克(2004年)、格林納達(2005年)、塞內(nèi)加爾(2005年)等,可以稱得上失敗至極。
“糊涂賬”皆因“凱子外交”
在與哥“斷交”后,臺灣媒體急呼,趁此時機,“該舍棄邦交數(shù)迷思了”。
臺灣的“邦交國”為數(shù)不多,面積狹小,大多是太平洋島國或中南美洲國家。據(jù)說臺“外交部”曾流行一個笑話,“外交部”是普及地理知識盲點的好地方,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國家,正是臺當局花大價錢砸下的“邦交國”。
“金援外交”向來是臺當局最常使用的伎倆,在李登輝時期,就大肆推行,到了陳水扁時期也不例外。2005年,扁當局還推出“榮邦專案”,即每年斥資2.5億美元,協(xié)助中美洲“友邦”“發(fā)展經(jīng)濟,推動基礎建設”。結(jié)果這大把大把往外送銀子的招數(shù)并未擋住“邦交國”與臺“斷交”的勢頭,扁當局的這一舉措被島內(nèi)反對派批為“凱子外交”,就是花了一大把冤枉錢達不到目的,拿銀子自欺欺人地打了水漂。
其實個中原因也不難理解,“金援外交”難免會在“邦交國”中形成一種“比價效應”,一旦給了其中一國較多的銀子,其他“邦交國”將會向臺灣要求同樣的金錢援助,而臺灣近年經(jīng)濟衰退、財政窘迫,不可能應付所有這些國家的需求。因此臺灣對外“金援”越來越多,然而“外交”不僅沒有“蒸蒸日上”,反而卻“江河日下”。
臺灣《中國時報》看得透徹:“將近三十年來,我們的‘邦交國’數(shù)量一直在二三十個之間往來游移徘徊,道理很簡單,我們的經(jīng)濟實力就只能‘買’到這么多國家!
“斷交”潮背后的大勢所趨
陳水扁還常用的一種方式是所謂“過境外交”,比如在出訪“邦交國”的途中尋求“過境美國”,地點一般為紐約、洛杉磯或西雅圖等大城市。陳水扁可趁過夜之機,在當?shù)馗阋恍蔼毰伞狈肿咏M織的歡迎儀式,或發(fā)表講話,以擴大影響。然而,臺方的如意算盤常常未能打響,美方遲遲不作回應,或雖同意過境,但地點與臺希望有“距離”,有時甚至一下支到阿拉斯加,而且是只準飛機加油,不準過夜。這種鬧得灰頭土臉的“外交”方式被臺“立委”形容為“丟臉外交”。
據(jù)臺灣媒體稱,為防“邦交”重鎮(zhèn)中美洲產(chǎn)生骨牌效應,陳水扁、呂秀蓮決定七八月前往中美洲斡旋。然而臺媒很擔心,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美國是否會為這二位的出訪提供“過境便利”。
縱觀這些“外交策略”紛紛失效的現(xiàn)象,究其根源,還是中國大陸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影響提高,臺灣經(jīng)濟衰退,國際影響無法與大陸相提并論的結(jié)果。近年中美洲、非洲國家與大陸的經(jīng)貿(mào)關系愈發(fā)密切,受臺灣海峽兩岸實力對比和國際大背景的影響,不少在換屆選舉中走馬上任的非洲及中美洲新領導人意識到,與臺灣“斷交”、與中國建交有利于國家的發(fā)展,有利于國家的長遠利益。這是大勢所趨,陳水扁再挖空心思“拼外交”,到頭來,只能還是留下一筆“糊涂賬”。(摩西)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