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蕊蕊的腿傷是由于“訓練量、時間和強度安排不當”造成的;劉翔腳跟鈣化點早在2005年就已被發(fā)現,但并沒有引起劉翔的訓練和保障團隊的足夠重視——日前,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yī)學研究所所長、奧運醫(yī)療保障首席專家李國平在介紹中國運動員的傷病預防、治療和康復時,透露了兩條內部消息。究其原因,就是 “關鍵時刻教練員往往不聽從醫(yī)生的建議”。這再度引發(fā)了一場是“聽教練的”讓運動員“帶傷上陣”,還是“聽醫(yī)生的”讓運動員馬上休整的爭論。
其實,是“聽醫(yī)生的”還是“聽教練的”,本不應該成為爭論的焦點。NBA比賽激烈異常,受傷的運動員必須經過醫(yī)生的嚴格診斷,在確定不會影響運動員的健康和今后的運動生涯以后,才能回到賽場繼續(xù)參加比賽。國際上很多其他比賽項目也是一樣,戰(zhàn)術“聽教練的”,健康“聽醫(yī)生的”,這已經成為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
但令人遺憾的是,國內運動員受傷以后,傷情往往不被特別考慮,而是為了奪得獎牌或者其他原因,繼續(xù)上場“拼搏”。本月初就曾有這樣的事例,全運會短道速滑比賽,新疆小將孔雪的頸部被冰刀劃傷,6厘米長的傷口血流如注,縫了14針?墒莾H隔一天,孔雪便“帶傷上陣”。坦率地講,運動員帶傷參賽確實能給觀眾以“感動”及“震撼”,但這顯然不是人文關懷的產物。試問:如果你是孔雪的父親、母親、兄弟或姐妹,你是希望她“帶傷上陣”還是離場休息?
很長一段時間,“輕傷不下火線”是中國體育界引以為豪的行為。然而,不分場合、不分輕重、不分時宜地“帶傷上陣”,給運動員帶來的往往是不可預測的風險,從長遠角度來講,無論是對個人前途還是集體、國家利益,都是得不償失的。好在“以人為本”的思想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和重視,也在體育領域逐漸“發(fā)酵”。
運動員是國家的財富,還有什么比他們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呢?如何讓運動員更長久地保持健康,盡可能地延長他們的運動壽命,這顯然比一兩個比賽任務重要得多。樹立 “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尊重科學的態(tài)度來面對能否參賽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必須得“聽醫(yī)生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