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分析之楊勤冀
史上最可憐的爸爸
投海,托孤,就如選擇撞車與等死,也是經(jīng)過冷靜計算的。這仍然是窮人的邏輯。
跳海慘劇發(fā)生后,有人憤怒地評論,“他們一家都有病,他們的最佳歸宿應該是精神病院!睏铥惥暧胁?或許,那爸爸有病嗎?未必。從我的經(jīng)驗看,楊勤冀一直很正常,他的的賣房,他的舉債,他的賣腎,他的投海,這看上去逐漸走向“瘋狂”的舉動,并未超出一個貧窮家庭的父親正常扮演的角色。他的行為雖然無奈,卻符合理性。說他瘋了的人,是不了解他的生活狀態(tài)。
女兒最開始迷戀劉德華的時候,楊勤冀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這也是一位中學老師的當然立場。但是,當獨生女兒百折不回,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投入一個夢想,作為父親,正常的反應當然是讓步,并想辦法幫助她,盡管他很清楚女兒的行為錯了。從古至今,當父親反對女兒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而女兒以死相抗爭時,忍看女兒去死的父親也鳳毛麟角,多是長嘆一聲,由她去吧。所以,支持女兒的瘋狂念頭,正是楊勤冀的必然選擇。
一位68歲的老人,遭到女兒的變相綁架,被動卷入了一場反理性的行動。在旁觀者看來,他們已經(jīng)舉家瘋狂,但是請想想,如果你40歲才有了一個女兒,你會不會愛她勝過你自己?當你年過花甲,去日無多,而你不幸又可憐的女兒陷入了迷狂,你愿不愿意不惜代價去幫她實現(xiàn)夢想?不要說他應該送女兒去心理診所之類的正確廢話吧,他只知道愛她就去滿足她。
我認識一位農(nóng)村的癌癥病人,家境一般,而兒子馬上要結婚,所以他拒絕了繼續(xù)治療。還殘存生的希望,等死就是一件瘋狂的事,但在他看來,如果他還繼續(xù)活著,他的家庭就將遭遇滅頂之災,沒有兒媳,何來家族繁衍。在農(nóng)民的世界里,這就是理性的選擇。我聽到過有老農(nóng)跑上公路,主動撞上開過的汽車,以求得到賠償金,好讓兒子能結婚生子。
愚昧吧,卻一定經(jīng)過了冷靜的算計。這是窮人的邏輯,難以理解卻現(xiàn)實存在。
三上香港,六進北京,可憐楊勤冀已經(jīng)傾家蕩產(chǎn),壓力超出了承受極限。終于見到了劉德華,女兒卻并不滿足,而劉德華的“不近人情”也讓他非常失望,這給了楊勤冀沉重的打擊。但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楊勤冀使命還沒有完成,他的老婆和女兒需要活著,而他已經(jīng)油盡燈枯,在他看來,這當然是一種失職。所以,投海,托孤于香港社會的福利,就如選擇撞車與等死,也是經(jīng)過冷靜計算的。這仍然是窮人的邏輯。
悲哀,對命賤如草的他,卻是現(xiàn)實選擇之一種。
□潘采夫(北京編輯)
病理分析之楊麗娟
女兒是重癥心理病人
楊麗娟根本就是一個重癥病人,而她的父母在一開始就沒有找到對癥的解藥,沒有成功的引導女兒度過這個特殊的“心理社會延緩期”。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偶像崇拜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特指由于“光環(huán)效應”而形成夸大的社會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傾向,把個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無缺,從而導致高度認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戀的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這種現(xiàn)象在青少年身上尤為明顯,是一種特殊群體中的正常現(xiàn)象。但一般來說,這種行為只是青少年特定心理階段的產(chǎn)物,他們對心目中偶像的崇拜認知與行為從長期而言是不穩(wěn)定的。
楊麗娟的故事卻好像已經(jīng)超出了普遍意義上的偶像崇拜。僅僅因為16歲時的一個夢,就維持了13年對劉德華的瘋狂癡迷,甚至因為達不成自己的愿望而幾欲輕生。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一名16歲的追星少女,只因所崇拜的偶像歌手沒給她簽名,竟17天不吃不喝,骨瘦如柴,最后被家人強行送往醫(yī)院治療。另一位17歲的少女,因自己暗戀的“哥哥”(張國榮)自殺,竟然棄學回家,把自己關在屋里兩年足不出戶。
這些少女的行為已經(jīng)異化為一種極度的病態(tài)和畸形,這些外在行為的產(chǎn)生總有其內(nèi)在的心理根源,大多是兒時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刺激所造成的。
楊麗娟的父親自殺了,抨擊、責難和不解統(tǒng)統(tǒng)砸向這個瘋狂的女孩子,她成了千夫所指的不孝女。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楊麗娟根本就是一個重癥病人,而她的父母在一開始就沒有找到對癥的解藥,沒有試著尋求藥物和心理治療的幫助,沒有成功引導女兒度過這個特殊的“心理社會延緩期”。悲劇或許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們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正確有效的地方,而不是在最初的過于憂慮、責難和壓制之后,由于無奈而一下子轉為全身心的支持。
養(yǎng)不教,父之過。為了女兒的迷戀而賣腎甚至自殺,有這樣癡迷的父母,女兒的瘋狂行為似乎也有可以追溯的緣由了。
遐想和依戀是每個人最淳樸的情感,癡狂和迷戀卻容易讓人誤入歧途。
劉采梅(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