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東西問丨短評:中國兩會為何堅定走向開放透明?

分享到:

東西問丨短評:中國兩會為何堅定走向開放透明?

2022年03月11日 21:38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東西問)短評:中國兩會為何堅定走向開放透明?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中國兩會為何堅定走向開放透明?

  作者 韓禹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11日閉幕。近年來,中國兩會更加開放、信息更加透明,保證人民知政論政的權利的同時,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的堅定聲音。

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楊可佳 攝
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全國兩會,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其同步舉行始于1959年。會議各項議程依序推進,人大代表聽取報告、審議討論,政協(xié)委員建言資政、各展所長;從政府工作報告到全體會議直播,從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到“三條通道”,相關新聞報道屢屢引發(fā)熱議。

  開放透明的信息流動機制使中國兩會不可能是少數(shù)政治精英的閉門俱樂部,而是全國人民意志匯集的平臺。愈發(fā)全面的信息開放機制,加上民眾越發(fā)成熟的政治意識,輔以日漸完善的技術條件,促使中國兩會在疫情阻隔之下依然成為一個開放而透明的政治過程。

  本次全國兩會依舊“歡迎符合‘兩會’疫情防控要求的中外記者屆時參加采訪”,并“繼續(xù)秉持開放、透明的精神,為中外記者采訪報道提供服務”,展示出一如既往的開放姿態(tài)。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fā)布廳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維護公共衛(wèi)生與健康,新聞發(fā)布會采用網絡視頻形式進行。圖為分會場。<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張宇 攝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fā)布廳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維護公共衛(wèi)生與健康,新聞發(fā)布會采用網絡視頻形式進行。圖為分會場。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

  代表委員暢所欲言,新聞發(fā)言人有問必答,媒體采訪更加便利,近年來,中國兩會開辟出一條信息開放之路:推動代表委員信息公開,如2007年首次對外公布各代表委員駐地詳細地址,公布各代表團新聞聯(lián)絡員電話,2008年公布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基本信息;代表團團組會議逐年擴大開放場次,并推動對境外媒體開放;重大會議過程電視網絡直播;會議報告增加名詞解釋,并發(fā)布外文版;開通“網上新聞中心”、全國兩會新聞中心為記者提供便捷服務;2016年“部長通道”開通后,“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于2018年相繼開通……

  今年,全國兩會在信息公開上又有新舉措。以人大為例,去年修改的全國人大議事規(guī)則增加了代表團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發(fā)言人,秘書處和代表團可組織接受采訪等內容,于今年首次實行。

資料圖:人民大會堂前紅旗飄飄。
資料圖:人民大會堂前紅旗飄飄。

  中國為何要推動全國兩會信息開放?

  對國內,它蘊含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諦:中共始終注重權力機關的人民性、群眾性,使民主監(jiān)督貫穿政治生活,而不結束于選舉投票之后。信息透明正是民主監(jiān)督的重要支撐,它保證了人民在公領域的知情權,在政治生活中對重大國家事務了解充足的信息,促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在人民的注視下健康運行,避免步西方后塵而走入米歇爾斯“寡頭鐵律”的陷阱。

  對世界,信息開放彰顯中國形象、展現(xiàn)自信。在新冠疫情依然肆虐、地緣政治格局驟變、地區(qū)沖突摩擦加劇、全球化進程遭遇波瀾的當下,中國作為世界百年變局中的重要力量,以信息開放正面回應各國關切,讓充滿不確定性、遍布“猜忌鏈”的世界看到確定性。更為難得的是,中國兩會亦是向世界“直播”中國民主實踐的“第一現(xiàn)場”,為不同文明下各式民主的交流互鑒提供了一面明鏡、一扇亮窗。(完)

【編輯:蘇亦瑜】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